站内搜索:
不一样的忘年交:唤起长者的“不老心房”
日期:[2017-08-07]  版次:[A13]   版名:[新公益]   字体:【
■设计师记录下陆婆婆家中需要改善的要点。

■视障人士陈伯伯有一群年轻的朋友。本版图片为采访对象提供

■在陆婆婆家,公益人士耐心交流倾听。

■陆婆婆和设计师交流。

广东省福利彩票 发行中心公众号

公益志愿者希望通过活动,激励更多年轻人敬老护老

和老人们做朋友很难?常年居家的长辈,也许并不热衷娱乐八卦,更无法融入信息化生活社交圈子而导致常被人忽略存在感,但老人身上往往有许多难得的价值,作为年轻人的你,发现得到吗?

广州一群年轻公益人正以一项创为老服务,走进这群老年群体,探索“不老心房”中的年轻因素。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本版图片:受访机构供图

不是独例

独居老人成“马大哈”存在诸多隐患

“老人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每当听到这些话,我都会避而远之。因为不知道怎样回答”“隔壁家的独居婆婆,家中电线很破旧了,而且还用着煤气罐,提醒过好几次都没有更新过来,作为邻居,总会对这些不安全的设施感到不安,可是又不知道怎样帮助她”……

在老龄化的社会里,年轻一辈的口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关于长者的困惑。有数据显示,在广州,60岁以上长者,十个就有一个独居。因为子女离家,甚至与老人两地相隔,无法提供日常照料和互动,独居老人的生活随着年岁渐大,日益不便。

家住海珠区的88岁独居老人陆婆婆觉得自己是“马大哈”:经常遗忘掉煤气炉上煲着的老火汤就跑出去市场买菜,回到家才发现汤烧干了,锅差一点被烧着。记忆力衰退,不会使用电器,腿脚不便……生活能力在下降,却不好意思经常麻烦到邻居。

和陆婆婆类似的,还不是少数。

幸运的是,社工及时发现了长者家中各种隐患和生活困难,发动起公益求助。无独有偶,这一帮扶的接力棒,落在一群“爱在房子里折腾”的广州本土公益机构成员手上。去年9月,WHYHOW思维创造社发起了“不老心房”长者居家能力培养计划,几个年轻人带着过往为贫困家庭儿童改善居家阅读空间的“拾房子”经验,走进了独居老人的生活中,为他们改善居家遇到的不便。社工发现,该计划正好能帮到一些独居老人。

但该机构的真正愿望,并不只是单纯的居家改造,而是发掘老人存在的价值以及被遗忘的美好品德。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大家渐渐看到了每一位老人身上的独特之处,从而踏上了寻找老人价值之旅。

为何有这样的想法?WHYHOW的80后负责人刘颖璋说:“每个人都会衰老,然后远离社会,孤独寂寞。唯有走进老年群体的生活轨迹,重新打捞起沉淀在生命中的难得的价值,才能让年轻一辈更好地尊敬长者、为长者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拍纪录片

80多岁老人笑对生活激励众人

通过多个街道社工的转介,刘颖璋和同伴带着相机和摄像机,走进了6户困难长者的住所,前期对每户会花2个月左右的时间去沟通和观察老人的生活思维、心态和面临的处境,了解老人家的核心需求,进而进行居家环境的改善。

去年12月,刘颖璋团队走进了第一户长者——陆婆婆狭小的居所。

为陆婆婆改善房屋,重装电线、扶手的过程中,志愿者还特意记录了陆婆婆的居家生活习惯:

邻居虽然很热心,经常主动过来帮忙,但为了不麻烦别人,垃圾桶装满时,婆婆却宁愿将袋子打包好藏在家中,等白天到市场买菜时再亲自拎到楼下扔掉。

买菜路上,对每一名老街坊的故事都了如指掌。

在家里,明明经常取笑女儿穿着“老土”不够新颖,却总爱藏起多年前的旧物——女儿小时候喜爱,却放到发黄的小鸭毛公仔;逝去老伴亲手改造的防护铁门锈迹斑斑,常向志愿者称赞他的手艺,勾起过往的回忆。

“邻里嘛,就是相互体谅,能自己做,就不用麻烦别人咯。”

“还能用的,就不要扔嘛。”

“人会老去,能留下一些物件作纪念也是好事。”

于是,陆婆婆自力更生、与邻里和谐相处、不贪新忘旧等品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一一呈现在年轻人眼前。

WHYHOW用纪录片的形式把帮助陆婆婆进行家居改造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今年5月,该片子正式对外播放,至目前,上线后在线观看率超过10万人次,关于“老人价值”的话题也跟着纪录片在各地机构展开。

看见陆婆婆和年轻人交朋友的片段,不少年轻人都表示:“对独居老人固有印象大大改观。没想到,80多岁的老人,历尽沧桑,也能笑对生活。”

一名湛江观众很感慨地说:“和很多老人相比,陆婆婆算不得幸福。因为女儿要照顾生病的儿子,有时陆婆婆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也得补贴在孙子的生活上。但我怎样都没想到,耄耋之年的她仍愿意和一群80后、90后做新朋友,并快乐交心。陆婆婆和这些年轻人分享自己做碎花拼布手工、酿果酒、化妆烫发经验,而年轻人也亲力亲为帮助她改装了家中年代久远而逐渐造成居家不便的生活装置。交流过程里,陆婆婆将生活的烦恼抛诸脑后。看完陆婆婆的片段,我很感动,也很想用同样的方法去接近其他老人。”

“希望长者的心境 在被接纳的环境下越发年轻”

公益组织通过长期接触,研究如何呈现长者价值、改善老人能力

团队中的成员林欣介绍,年轻一辈之所以觉得和长者相处困难,是没有沉下心,去发现、去观察长辈们的习惯和品德。

刘颖璋介绍,从去年9月开始启动的“不老心房”项目,至今已经进展到第6户。除了陆婆婆,年轻人们遇到不少可爱的长者——会用iPad和远在国外亲朋聊天的八旬婆婆、全盲多年无亲无故却一直坚持和长期提供帮忙的大学生交往的陈伯伯……种种接触说明,只要有契机,长者们的独特之处,能够在和年轻一辈在一起的过程中得以展现。

按照计划,WHYHOW共将邀请十户独居老人作为服务研发对象,同时从大家和老人们交朋友、助老的过程中,总结成一本呈现长者价值、老人能力改善点的“白皮书”,惠及到家庭和社会服务中。

“我们该视同它们是“下里巴人”还是“人情世故”? 这一部《不老心房》纪录片,它并非传统意义上陈述老人一生,或一个价值瞬间的片子。它反而像就是一个预告片,一条长达40分钟的预告片,给所有希望关注老人需求并提供服务的年轻人,一个我们来自真实行动的过程,给予你行动前一个预告。”

人在老去,志愿者们希望,长者的心境能在被接纳的环境下越发年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