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妈妈与媳妇同时落水 你先救哪个?
日期:[2017-08-17]  版次:[A38]   版名:[女人帮·热辣生活]   字体:【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CFP/图

上一期婆媳关系我们从女性角度,分析了婆婆与儿媳妇之间产生冲突的深层次根源,由于婆媳关系同时也涉及到婆婆的丈夫(即公公)以及儿媳妇的丈夫(即儿子),所以我们继续站在男性角度,分析婆媳关系矛盾冲突产生的本源性原因。

1 离开妈妈是不好的?

丈夫(或公公),在婆媳关系中,既可能是引发冲突的重要原因,又是协调关系的关键人物。

当丈夫的角色在家庭(夫妻)关系中长期缺位时,妻子会产生相应的缺失感,从而将注意力转向孩子,如果孩子是儿子的话,就更会产生“紧紧抓住”的心理,这是一种“补偿反应”。

事实上,在生活当中,不乏缺位的“丈夫”角色,这源于“前俄狄浦斯期”的“没有长大的小男孩”的影响。

上一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俄狄浦斯冲突”,在0到3岁的“前俄狄浦斯期”,男孩子对母亲有一种依赖、依恋的状态,渴望被妈妈照顾,但同时也需要并且会慢慢走向独立,发展个体化,和妈妈渐渐拉开合适的距离,建立个体边界,从而既保持和妈妈的良好关系,又能做自己。

但有些情况下,妈妈因内心的某些困扰,比如出于自己对母子关系的依赖、依恋的需要,不愿放孩子和自己拉开距离、发展独立个体,会导致孩子离不开妈妈的照顾,内心固着在“需要妈妈的照顾”上,觉得自己不行、无法独立,或者产生“离开妈妈是不好的”、有自责及对妈妈的内疚感等,从而变成一个“离不开妈妈、难以长成独立成人的妈妈的小男孩”角色。

成年后,当他进入到婚姻关系状态时,他内心依然带着“需要妈妈照顾”的渴望(或角色),表现在家庭的亲密关系上,可能对妈妈的重视程度远较之对妻子,会更偏向妈妈一方,很多事情都需要妈妈的主意,带有“希望回归妈妈怀抱”的愿想,所以他潜意识中会“远离自己的家庭”,“回到父母的家庭”。

而在3岁到6岁的“俄狄浦斯期”,则因为性心理的发展,开始对妈妈产生“性幻想”,想要得到或占有妈妈。当他长大成人进入婚姻关系时,面对自己的妻子,会产生一种“罪恶感”,觉得妻子就像妈妈,和妻子的亲密关系是“不对”的,从而在潜意识当中想逃离和妻子的关系,这是“俄狄浦斯期”的核心冲突“乱伦禁忌”,对妈妈存有幻想。

此外还有一点,是“俄狄浦斯期”时和爸爸的竞争,因为争不过爸爸,感觉被爸爸打败的巨大阴影一直压制着他,使他未能成功蜕变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承担起男人应付的社会与家庭责任,依然是在“俄狄浦斯期”的“未长大的小男孩”。

这种情况在他自己的小孩出生后,会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孩子再度成为压制他的“竞争不过的对手”,他感觉妻子“被孩子夺走”,他抢不过自己的孩子,又成为一枚被冷落的家庭成员,内心的胆怯、慌乱导致他想逃离,转而向外寻找补偿……

2 妻子和孩子的“第三者”?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三个主要的“个体化”发展阶段,第一个是婴幼儿即0到3岁时期,第二个是青春期,第三个是当一个人进入到婚姻关系包括生了小孩之后。

这三个阶段的“个体化”发展,都是为了让自己得以成为独立的个体,成为有个人价值的人。

当寻求个人价值与应该承担的责任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比方说,在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中,你的兴趣爱好、理想和你喜欢做的事情等,与照顾家庭妇孺产生了矛盾冲突,而你的“个体化”发展过程中又遗留了过多的问题,你的逆反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你就想逃离阻碍你实现个体价值的承担责任的方面,而导致“丈夫”的角色在家庭中缺位的情形出现。

“丈夫”角色的缺位,常会导致妻子内心产生缺憾和空虚感,因而妻子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以补偿这种缺失并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

“丈夫”角色的“逃离”,在家庭关系中就成了儿媳妇要直接面对婆婆,婆媳关系间的矛盾冲突就等于放在了“面对面”的层面,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很难希望丈夫能够主动出面协调婆媳关系的冲突,同理,希望公公能把婆婆“拉回自己家庭”的愿景也难以实现,因为婆媳关系中的关键人物都没有办法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儿子与妈妈的关系,是一种天生的最亲密的关系,在“前俄期”即0到3岁,其实爸爸的角色参与不多,在这个年龄段之后才开始逐步与孩子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孩子经历“个体化”发展阶段时,有爸爸的支持和力量,可以帮助小孩子从与妈妈的母婴关系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并成功建立与妈妈之间的边界和距离。

反之,小孩子无法脱离、不能独立和真正长大,一直沉浸在与妈妈的依赖关系中,这种紧密的关系,令爸爸感觉自己像是妻子和孩子之间的“第三者”,那么当这个小孩子自己也进入到家庭和婚姻关系当中去之后,儿媳妇的角色就类同“第三者”,这也是促发婆媳关系冲突的根源之一。

3 “抱持整个家庭”的爸爸

没有长大的小男孩,用一句话形容叫做“长大未成年”,长大未成年还有一个表现即“二元论”世界观,即认为事物只有两面——非黑即白,要么好、要么不好;要么有,要么没有,属于“婴儿化心智”的心理状态。

举个例子,大家最熟悉的一个问题——妈妈与媳妇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个?

不用回答,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设问者表达的是一种刻板的预设,即:人为设置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误区,要求你“只能二选一”。

但是在生活中,怎么可能“非黑即白”?在黑与白之间,还有着更多深浅不同的灰色地带,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要打破“二元对立”的误区,就应该抱有多元、开放的心态,孝顺和婚姻关系其实可以不冲突,孝顺妈妈和疼爱媳妇,可以两全。

切记,丈夫的角色在家庭当中是“抱持整个家庭”的作用,一个家庭当中,妈妈抱持着孩子,爸爸抱持着家庭,而且爸爸也在建立和守护家庭的边界。

婆媳关系与家中男性的作用更加息息相关、至关重要,涉及到的是公公、婆婆、儿子、儿媳妇四方,在这四方关系当中,首先要清晰的是边界,包括儿子和妈妈(即婆婆)的边界、家庭边界、婚姻关系的边界及婚姻和孝顺的关系,需要理顺孝顺与婚姻(夫妻)关系的冲突,孝顺并不等于儿子支持自己的妈妈(即婆婆)进入自己的家庭生活边界,且孝顺与婚姻关系之间不应该是对立冲突的存在,应该以健康、双赢的姿态去表达,要明晰家庭成员的开心不是建立在牺牲家庭边界和夫妻关系的基础上的。

儿媳妇这边,要提升自我价值感,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多学习和培养个人兴趣,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多了解和理解自己,同时也要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通俗点说就是交几个能够交心的益友。

儿子和儿媳妇要修通自己与父母关系中的困扰,才能确定自己在关系中的定位和角色,并且要时时觉察、清晰边界。

本期专家

刘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挪精神分析成员,昭阳心晴专属顾问,擅长心理咨询领域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情绪问题及人际关系、婚恋、亲子关系等。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亲子、情感方面的困惑想听听专家的分析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joyxkb@vip.sina.com。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