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二十二》导演郭柯:你们看到的克制温和就是她们的真实状态(1)
日期:[2017-08-17]  版次:[A14]   版名:[人物周刊]   字体:【
■《二十二》海报

■张改香老人下葬。

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在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以“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状态为主题的纪录片《二十二》正在全国公映,豆瓣评分高达8.9分。

评分高并不意外,因为这是一部被很多人认为注定“叫好不叫座”的电影。真正让人惊喜的是,这部排片不算多,题材很沉重的纪录片,却在第二天上座率超过《战狼2》,累计票房一千万元。

《二十二》被好评最多的是导演选择了温和、克制的角度,你不会有不适感。吊诡的是这本来是《二十二》走上院线的最大阻力,但郭柯并不认为自己有多高超的拍摄水平,只是用了最舒适的方式,记录下最真实的场景而已。“你们看到的克制和温和就是她们的真实状态。”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图片:受访者供图

从二十二到八,我知道最终会变成零

《二十二》并不是郭柯执导的第一部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

2012年6月,郭柯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中国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生下日本孩子”的故事。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好故事,做了十几年副导演的他感觉机会来了。

他执导拍摄了纪录短片《三十二》。“三十二”是当时全国公开身份幸存“慰安妇”老人的数量。

在拍摄、剪辑期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老人离开,这让郭柯觉得心里堵得慌。2014年初,他决定要为老人们做点事,彼时只剩下22位老人,于是有了今天的《二十二》,事实上,影片剪辑还没有完成,老人的数字已经变成了十九。

今年8月初时,仅剩九位老人;8月12日,数字又从九跳到了八。

很多媒体给这部片子打上了“抢救”历史的标题,对于这些评价郭柯觉得有点“受不了”。“这些帽子都太高了,我不觉得这部作品有多么厚重,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部关注这些老人的电影。我不是去拍‘慰安妇’幸存者,而是去拍这些身边的老人。”

电影的最后,郭柯用了一场白雪皑皑的葬礼作结尾,“我们都知道,有一天,这个数字最终会变成零。但如果我们再不去看她们一眼,她们就好像被这些白雪覆盖了一样,默默隐去了。”

这也许是史上最“闲”的摄制团队

为了不让老人们默默隐去,郭柯几乎是有执念的。电影开拍之初,他就遇到一次又一次难题。比如经费不足,它始终横亘在郭柯的整个拍摄过程中。

拍到一半,郭柯就已经花光了全部积蓄,幸好张歆艺个人资助100万元用于拍摄,到后期宣发阶段片子也因为资金缺乏而发起众筹。当影片结束,密密麻麻的众筹名单在银幕上滚动。那每一个名字,都是郭柯核对后敲上去的。

虽然是在和时间赛跑,且资金紧张,郭柯和他的小伙伴们拍摄时却很淡定。尽管每天至少两万元的成本,可是郭柯坚持拍摄必须是在尊重老人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郭柯认为:“我们只是观察者,只能温柔地记录和陪伴。”有时候一整天可能只拍几分钟,甚至什么都不拍,就陪老人玩。

这群以“80后”为主的摄制团队就像老人的孙子、孙女一样陪伴在她们身边。郭柯坦言,这样拍摄的结果就是,每当你看到感兴趣的场景时,会发现画面却戛然而止,且大多数这些故事都不是完整的,有时甚至没有逻辑。

比如有一个故事是林爱兰老人说,曾经亲眼目睹母亲被日本人绑住手脚扔进河里淹死,所以她一直很憎恨日本人。在被抓进慰安所的两年时间里,她天天会唱打倒日本鬼子的歌,“每次我们唱歌都会被打,后来有个日本人让我嫁给他,我表面答应了,其实想拿刀杀他,不想提了……”

这个老人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画面一切换是另一位老人正在总结自己的故事,“不说了,不说了,心里不舒服”。

影片有时也可能是一个老人在絮叨,当年我是被鬼子骗去洗衣服的,然后故事又没有了下文。

为了把这些碎片化的故事连贯起来,片中原来有大量的空镜头,一群燕子飞过、一场暴雨,几根垂柳、墙上的蚂蚁等,有时甚至会黑屏两分钟或者聚焦一个光源。

但在电影院上映的版本里,这些空镜头基本被裁去了,电影也从原来的115分钟变成了99分钟。在郭柯看来,这已经是他最大的妥协。

曾经被诟病最多成了今天最大的闪光点

《二十二》剪辑完成以后,郭柯说得最多的是“不”。

曾有外国制片人找到他,说只要按照对方的意见修改,就能推送到大型国际电影节。“我的态度很明确,即使所有电影节都不收,我也不会妥协。”不少同行直指,“这样的片子不太符合市场需求,必须得改”,郭柯也只是笑而不语。

“不用解说词、不用音乐、不用历史资料画面,你给自己提出太多的难题。”这是《刺客聂隐娘》剪辑师廖庆松的评价。

郭柯始终认为电影加音乐也好,加历史资料也罢,是非常简单的技术手段而已,这些元素都会破坏这份真实。“我们去看老人,不会无缘无故响起音乐吧?不会去想当年她们被凌辱的画面吧?我们在使劲让自己不使劲。音乐、历史资料其实都是导演在背后使劲,告诉观众,你该感动了,你该流泪了。我觉得观众有独立思考的权利,而我也有真实记录的权利。”

郭柯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电影上映后,当初被诟病最多的问题却成了今天《二十二》被褒奖最多的闪光点。

这也是郭柯拍完电影后感受最深的,其实70多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不能被时间磨平的唯有亲情。

郭柯说,几乎每个老人在讲述“慰安妇”经历时都是平静地带过去,说:“过去了就过去了,不提了。”但是她们在提到自己的家庭时,大多都不可抑制地流泪了,“这才是触碰心底的事。”

郭柯说,影片中李爱连对于家人的讲述最为动情。“回来之后,男人(丈夫)还是对我很好。他对我越好我越难受,他就宽慰我,你是被日本人抓去的,又不是自愿的,我不嫌弃你,我们好好过日子。”说完她就掩面而泣。

“所以我不想再表达愤怒,大家都以为她们充满仇恨,其实已经过去70年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