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有情绪的线条才能动人
日期:[2017-09-03]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雨晴瓜熟

■冬日阳光

■花阴

■春风

“像写诗一样对我的小说精雕细琢。”刘斯奋谈书法入画:

曾经从未想过自己会创作小说的刘斯奋先生,却花了16年时间完成历史小说《白门柳》,并成为了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广东作家。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的人物画也早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近期他开始转向了花鸟画创作,“我感觉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现年73岁的刘斯奋仍然在艺术的领域中不停地开拓新的可能,“有一点似乎很少人强调,就是‘意境入画’。”凭着深厚的诗词功底,他希望从这方面探索出一片天地。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白门柳》是在充分发挥自身长处的基础上诞生的

收藏周刊:请您谈谈小说《白门柳》的创作?

刘斯奋:《白门柳》的写作是很偶然的。我从小喜欢诗词,喜欢写作,也写一些散文,但从没想过写小说。我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还要有细致的人生观察。

那时候在一次广西举办的学术会议上,我和一个出版社的编辑谈论历史话题,他意外我对历史有不一样的见解,便提议我尝试写历史小说,这个建议似乎给我提了个醒。回来之后我就决定着手创作一个关于明末清初名妓与文人故事的小说,以大文人、大思想家为主角的小说过去很少见,《儒林外史》讲的是小知识分子的故事,《红楼梦》也是讲家族小儿女的离合悲欢故事。

我从小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接触也多,对文人的价值观念、心态、喜怒哀乐等等都有所了解。因此,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脑海便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人物形象。

收藏周刊:当时您有其他的正职工作,写作时间怎安排?

刘斯奋:刚开始不久,我就意识到这部小说是个大工程,篇幅一定不会短。我当时正在省委宣传部上班,为了能集中精力写小说,我打报告申请调到社科院文研所去。但当时的宣传部领导觉得宣传部也需要能写点文章的人,决议我还是留下来。但可以给予“特殊政策”:有任务才回单位,其他时间就在家创作。这点回想起来,确实很难得,领导很开明。但即便这样,前两部都花了九年时间,最后一部则花了七年时间,前后十六年才完成。

收藏周刊:前后十六年的创作时间,也确实不容易,那中间的创作节奏是如何安排的?

刘斯奋:难得单位可以这么体恤,我当时根本不敢有半点懈怠,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创作上。但由于我早期对诗词研究比较多,对文字要求特别严格,经常一天只写几百字,多的时候一天写一千多字。能写到三千多字几乎就是大丰收了。可以说是像写诗一样对我的小说精雕细琢。

收藏周刊:作为广东第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您怎么评价这个成绩?

刘斯奋:擅长形象思维的作家或者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的专家都不少,但二者兼具的就不多,《白门柳》就是在充分发挥自身长处的基础上诞生的。这方面跟我父亲《唐诗小札》取得成功的因素很相似。

我有诗词的修养

能够画出这种意境来

收藏周刊:最近您的艺术创作有没有什么变化?

刘斯奋:为什么我一直以来很少画花鸟?因为我觉得花鸟在中国画中是最成熟的题材。现在画花鸟要能突破真的很难。花鸟题材本身不难,但是要画出自己的风格面貌就不容易。最近,我为什么突然画花鸟题材呢?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古人画花鸟,要不就是工笔画,状物;要么就是意笔画,讲究笔墨。而有一点似乎很少人强调,就是“意境入画”,从意境的角度去表现花鸟画,从文化气韵的角度去表现花鸟,似乎比较少。

艺术需要个性,不管画的水平如何,把个性画出来,那就是一种风格,就是与众不同。

收藏周刊:很多时候您说的意境需要通过题诗来凸显?

刘斯奋:最根本在于作者心中要有诗意,才能够画出意境来,能配上诗词、书法,自然会更出色。

收藏周刊:花鸟画强调意境会不会比强调笔墨更难一些?

刘斯奋:确实。强调笔墨的话,纯熟就行,但强调意境就不一样,因为每一幅都要求不同。

收藏周刊:现在画画的状态如何?

刘斯奋:现在的我,可以说随心所欲,爱怎么画就怎么画。

下一代人的文化修养会高得多

收藏周刊:您刚刚谈到了诗歌,您觉得目前学习诗歌的土壤有什么变化吗?

刘斯奋:现在中小学的课本增加了大量古典诗歌,相比原来增加了百分之八十。现在中小学课本有三分之一都是古诗古文。诗词大赛也很热,虽然诗词大赛只是朗诵诗词,但真能写古典诗词的年轻人其实也不少。

收藏周刊:所以在您看来,对诗歌文化的传承比较乐观?

刘斯奋:中国文化是一条斩不断的蛇,现在随着民族复兴,又提出文化自信,回归文化传统,所以,下一代人的文化修养会高得多。

书法为什么能成为艺术?

线条本身有生命、有情感灌注

收藏周刊:您对书法入画怎么看?

刘斯奋:有些人不懂就否定它。中国画是用线条造型的,它不是体面造型,造型的线条质量非常重要,中国的毛笔书法线条与铅笔、钢笔线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通过提、按、拖,轻、重、徐、疾的节奏变化,能细致深入地反映出了作者心灵的律动,并通过这种律动去打动读者,引起共鸣。这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线条,也是中国画的生命和灵魂。

收藏周刊:您觉得当下的艺术创作存在些什么问题?

刘斯奋:艺术创作应该打破严格的门类分工。中国历来是文史哲、诗书画不分家,工业时代为了提高生产力,把各个生产环节加以分割又分割。这在物质生产是必要的。但精神创作则讲求融会贯通,把专业界限分得太清楚,势必严重压缩精神创造所必需的文化根基。不过,我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打破这一局势,开创一个讲求创造性思维的新时代。

收藏周刊:现在不但分了科,而且每个科目都有了高学历,您怎么看被细分后的艺术学历?

刘斯奋:艺术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要凭借艺术家的天赋、悟性和创造能力。量化的考试只能测定某些基础,并不能真正衡量出艺术水平。古人说: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予人巧。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