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昔日做“白粉仔”人见人怕 今天成“过来人”服务社区(1)
日期:[2017-09-04]  版次:[A08]   版名:[广州区势·最关注]   字体:【

广州市部分镇街将禁毒工作及服务下沉至社区,帮助戒毒(康复)人员融入社会开始新生活

“要说最遗憾的就是浪费了青春。”家住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的阿广(化名)曾是一名涉毒人员,十多年前毅然跳出“毒”坑,孤身跑到外面打工,重新开始人生。如今,他已拥有美满幸福家庭,最大的心愿是“一家人健健康康”。往事不堪回首,阿广除了更珍惜现在的日子,还加入了以“过来人”为主的南沙区力行社区康复服务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一起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脱毒、融入社会。

阿广并非孤例。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南沙、白云、荔湾、越秀等区部分镇(街)和社区,发现普遍下沉到社区的禁毒工作及服务效果明显,有效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恢复身心健康,改善生活状况和解决就业难题等。与此同时,还有更多像阿广这样的“过来人”,加入义工队伍,为街坊服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些“过来人”以及禁毒专职人员、禁毒社工一起,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过来人的故事】

阿辉:当上禁毒社工助理 内心变得强大

在南沙区大岗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新快报记者采访了促进会的会员阿广、阿辉和阿东(均为化名)。阿广告诉记者,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戒毒,到现在已经17年了。

阿广说,那时他不到20岁,跟着朋友沾上了毒品,“那时候身边的朋友十个有六个是这样(吸毒)”。然而,看着身边的同学、邻居、朋友生活越来越好,自己却日渐堕落,阿广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他一个人到花都区找了一份工作,踏踏实实一干就是数年。“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目标,不再计较自己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一切都重新开始。”阿广说,他最大的遗憾是失去了美好的青春,一个人背井离乡躲起来“舔伤口”。现在没有别的心愿,就是希望一家人健健康康。

成功变身的还有阿辉。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屡屡因为沾染了毒品而进出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派出所。2016年9月,他回到家中。“那时候情绪很低落,一个多月没出去找工作。”他说,幸亏70多岁的母亲支持、信任他。母亲说:“别气馁,我不缺你这一点生活费,但是你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了。”

如今,阿辉已经脱毒,他没有忘记一起戒毒的朋友。“等到他们从戒毒所出来,我就去接他们到家里吃饭,不停地劝他们。”阿辉说,他和三位老友还约定相互监督。

阿辉和老友的变化引起禁毒社工的关注,社工建议阿辉把这个互助的朋友圈发展到整个南沙区。今年3月,他正式成为禁毒社工助理,和社工一起提供社区禁毒服务。“心里有了一种使命感,内心变得很强大,觉得没有什么东西能动摇我的信念。”阿辉说。

阿辉现在仍是单身,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母亲尚健在的时候亲眼看到自己娶妻生子,“让老母亲抱上孙子”。

森哥:义务为居民做艾灸 越来越受欢迎

森哥(化名)在白云区金沙街保障性住房小区内已居住了8年,是一个曾经有着30多年吸毒史的瘾君子。如今,他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因为社区居民不仅愿意主动接近他,甚至还热心为他谋划未来的生活。他告诉新快报记者,大家接纳他,他真的不会再吸毒了。在白云区人社局和金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金沙街家综”)的帮助下,森哥正慢慢融入社区,找回自我价值。

森哥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曾五次被强戒,最后一次戒毒出来是今年4月份,这一次是他主动戒毒。“以前吸毒的朋友有五六个都死了,如果我再不戒毒,也会像他们一样。”森哥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吸毒人员戒毒后怎样重返社会不再复吸,一直是禁毒工作的难点。白云区人社局与金沙街家综正在试行一种新的戒毒人员重返社区模式,他们帮助戒毒人员先融入社区,提升自我价值之后再正式走向社会。

白云区人社局就业中心负责人介绍,从今年初开始,他们尝试将已经成功戒毒的人纳入到就业携行计划中来,与家综合作,帮助这些已戒毒人员融入社区,之后再帮助他们就业。

森哥就是被纳入就业携行计划的已戒毒人员之一。虽然森哥完全没有生活来源,但社工们没有急于帮助他马上就业。“我们先找到一位中医师,培训森哥掌握艾灸技巧以及制作艾条的方法,然后安排他到社区做义工。”金沙街家综禁毒项目负责人何国良介绍,除了安排森哥每周三在社区做义工,家综还安排他为一些中医诊所、理疗室等提供艾条,并帮助他接下一些手工活,以此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现在每周三,森哥就在金沙洲保障性住房小区内的一个凉亭内义务为社区居民进行艾灸。两个月来,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他觉得从来没有这么满足过。他说,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去想毒品,也不再想之前的毒友。很多居民都说,近距离接触森哥后发现他没那么可怕。何国良告诉新快报记者,最近有不少居民找到家综,希望帮助森哥。

“接下来,我们还准备联系爱心企业,让森哥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戒毒人员,为辖内的一些家庭提供定向服务,在过渡期赚取基本生活费。”何国良说,社工针对每一个戒毒人员设计了过渡方案,将来有可能在区内推广。

【禁毒社工的故事】

钟敏:持续“破冰”半个月才建立起关系

广州市南沙区禁毒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营部负责人介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以30岁至50岁的男性为主,不同的年龄层会有不同的服务需求。上了60岁的康复人员,生活困难和缺乏照顾显得尤为突出。相对年轻的男子则苦于不知如何融入社会,以及解决婚姻家庭和就业问题。

获得南沙区2016年第四季度“南沙好人”称号的钟敏,是南沙区百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禁毒社工。“第一次面对康复人员,多少会有点担心。”回忆起第一次接触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她至今印像深刻。她说,她走访的首位康复人员因为长期吸毒,身患传染病,独自居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很少出门也不愿接触外人。考虑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可能出现的戒备、抗拒心态,她和同行的社工没有戴口罩,即便如此,她们还是差点吃了闭门羹,后来辗转找到村民叫门才得以见到康复人员。

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钟敏一直以“康复人员”称呼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她说,她的主要工作是与康复人员及其家庭建立起长期联系,为他们提供健康、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同时开展一些温暖的活动,比如协助康复人员亲手为家人做一顿饭,搭建康复人员与家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受损的家庭关系得到恢复。更重要的是,社工会帮助康复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并进行跟踪,增进用人单位对聘用的康复人员的信任。在成功就业的“过来人”中,有人在找工作时获得社工支持顺利上岗,而且经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班长。“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机会,还有一份不带偏见的信任”。

钟敏说,这项工作最难的是突破建立关系的心理防线。“很多康复人员刚开始都很排斥社工,不愿接受社工的服务”。她曾经在一位康复人员的门外等了半个小时,始终没有得到回应。之后她展开持续半个月的“破冰”之旅,加上不断打电话联系,才感动了康复人员,对方终于打开了家门。“之前是我们每天打电话给他,现在反过来,他天天打电话找我们。”钟敏说,后来,该康复人员还积极参与社区禁毒服务,成为禁毒社工助理。

作为“过来人”的组织,促进会是南沙禁毒部门牵头成立的自治型组织。会员包括“过来人”、禁毒社工和康复人员家庭等,其目标是“为康复人员建立一个新的朋友圈”,让他们互相鼓励,甚至到学校、街道里“现身说法”,宣传禁毒,完成身份的转变,从被守护者变成助人者、治安者,共同解决就业问题。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李应华 谢源源 邓毅富 方阳麟 实习生 林晓茵 ■制图:廖木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