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卖煎饼月入3万”,没必要羡慕嫉妒
日期:[2017-09-06]  版次:[A02]   版名:[新见]   字体:【

三言堂

■杨朝清

“我月入3万(元,下月),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北京一位煎饼摊大妈和顾客争执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这位煎饼大妈一语而红。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品牌和选址是影响煎饼月收入的两个关键因素,“挣得再多也是辛苦钱,人流量大,卖的时间长,月入3万完全有可能”。

不论是“北京大妈卖煎饼月入3万”,还是“浙江金华大爷卖烧饼攒下7套房”,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摊贩出人意料的财富积累,难免会引发公众的复杂情绪。比较之下的心理落差,让一些人产生了失落感;只看见别人数钱却看不见别人的艰辛,让不少人难以理性、平和地对待他人的辛苦赚钱。

然而,不是每个卖煎饼的大妈,都可以月入3万;也不是每个地方的摊贩,生意都那么好做。在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况下,那些能够获取较高收益和回报的摊贩,总是有过人之处。不论是位置好、客源充足,还是手艺好、有一技之长,抑或品牌好、人品好、口碑好,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卖煎饼月入3万”难以成为现实。

在我们看得见的前台里,卖煎饼的大妈“挣钱很容易”;在我们看不见的幕后,隐伏着她们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基本没有休假,没有多少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他们,确确实实挣的都是辛苦钱。

同样是卖煎饼,总是有人出类拔萃。努力将自己的摊位经营好,努力将自己做得比别人出色,“卖煎饼月入3万”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受了别人受不了的罪的劳动者,理应在市场中拥有更好的机会和待遇。

面对“卖煎饼月入3万”,我们没有必要嫉妒和羡慕。毕竟,那种以身份标签来做价值判断的思维和做法,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透过“卖煎饼月入3万”这面镜子,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调适自己——要想让自己的劳动变得更有价值,除了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以外,没有捷径可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