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些看似差不多的金银锭 其实都有各自的“故事”
日期:[2017-09-10]  版次:[A21]   版名:[收藏周刊·器物]   字体:【
“沂州”“使司”五十两型银锭

金花银

“京库金花银”银锭

“解秋粮银”银锭

“官平”小银锭

“茶课”小银锭

银铤

金锭

“崇祯年制平蜀”饷银

“花银”银锭

没有微信、支付宝,没有高防伪的纸币,古代人们用于商品交换等的货币主要以金属货币为主。在影视上,我们看到各种土豪拿出来的金锭、银锭,貌似样子差不多,其实,不同的金锭和银锭背后都有特殊的用途,有着自己的“故事”。

古代一般都是银元宝和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金锭有黄金锭和赤金锭两种,有一百斤、五百斤和一千斤三种重量。银锭,即熔铸成锭的白银。银锭重量不等,因此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银锭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直至清朝,开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沂州”“使司”五十两型银锭

●元

●长14.1厘米,两端分别宽8.3厘米、8.5厘米,厚2.4厘米

这件银锭沿袭宋、金时期同类银铤形制:扁平状,弧首,束腰,面微凹,背布满蜂窝状气孔。面錾铭文内容较多,可辨的有“沂州”、“使司”、“行人”等字样,还有多处同期银锭都錾有的押印。沂州,今山东临沂。

金锭

●明

●长6厘米、一端宽3.7厘米、一端宽3.9厘米、最厚处2厘米、重384.8克

这件金锭在北京定陵出土。元宝形,内底外缘有水波纹数层,外底錾刻铭文:“云南布政使司计解万历肆拾贰年分足色金重拾两计壹锭委官李锺×××”。铸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代银锭发现很多,金锭尚少见。

金花银

●明

●长15厘米、肩宽7.8厘米、腰宽6厘米

此银锭呈马蹄形,凹面刻有地名、税别、重量、内耗及有关官员和银匠姓名等内容。

“金花银”是明代中后期折收税粮的银两,原意是指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粮银、折色银或京库折银。明代地方政府每年将收齐的散碎银两铸成银锭(多为五十两一锭),上交中央户部。这个银锭是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福建建宁府上交给户部的。

历朝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明初也不例外。明朝初年,政府向农民征收税赋,分夏税、秋粮两种。夏税以小麦为主,秋税以米为主,主要以实物缴纳。永乐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如果要支领俸米,必需拿着俸帖到南京领取,路远费高,极不方便。官员们领到俸米后,往往就地贱卖,七八石的俸米,只能易银一两。

为解决这一问题,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江南巡抚周忱请求采取变通办法,准许四石俸米折银一两,运往京城,充作俸禄,取得较好的效果。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副都御史周铨建议于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处,将税粮折成布绢白银,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南京)户部尚书黄福也先后奏请,并得到(北京)户部尚书胡濙的支持。

自此,明廷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应征米麦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征收,名为“金花银”。其后,这个办法“概行于天下”,以为永例。每年地方将收齐的散碎银两铸成银锭,上交中央户部。此锭是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福建上交户部的五十两银锭。银锭凹面刻有地方名称、税别、重量、内耗及有关官员和银匠姓名等内容。税粮折银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仅减少了农民们运送税粮的痛苦,而且直接推动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崇祯年制平蜀”饷银

●明

●长6.8厘米、宽3.8厘米、重58.1克

这件饷银长方形,一面双线框内铭“崇祯年制平蜀饷银”,一面铭“定远侯柳暂作军饷银弍两勿得民间估用如违治罪”。制于崇祯年间(1628~1644年)。

“京库金花银”银锭

●明

●长11.3厘米、一端宽8.1厘米、一端宽8.2厘米、厚3厘米

这件银锭束腰砝码形,沿边缘有几圈水波纹,内铭文:“福建建宁府松溪县征原十伍年分京库金花银伍拾两正万历拾陆年正月日知县熊鸣夏承行吏徐有德×吏岳×××民匠陈进”。阴文。铸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

“解秋粮银”银锭

●明

●长15.1厘米、宽10.7厘米、

重1970克

这件银锭槽形、束腰,背及侧面有蜂窝状排气孔,内錾刻铭文:“广东广州府顺德县征收正德拾年分秋粮解京银壹锭重伍拾两耗银贰两伍钱折米贰百石提调官知县丘道隆该吏杨誉解户罗雍银匠杨宽”。铸于正德十年(1515年)。

“花银”银锭

●明

●7.7厘米、宽5.6厘米、重368克

这件银锭弧首,束腰,有边,边缘微内卷,内底波纹重叠,中间内凹,两侧铭文:“洪武十六年”、“花银”、“一十两”等。背及侧面有蜂窝状气孔。铸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

“官平”小银锭

●明

●长3.25厘米、宽1.7厘米、重16.2克

这件小银锭呈弧首,微束腰,双面铭文,一面为“官平”,一面为“洪武三年”,均阳文。铸于洪武三年(1370年)。

“茶课”小银锭

●明

●长2.9厘米、宽1.9厘米、

重19.4克

这件小银锭呈椭圆形,有缘,双面铭文,一面为“茶课”,一面为“洪武元年”,均阳文。铸于洪武元年(1368年)。

银铤

●南宋

●长14.2厘米、宽8.9厘米、重1820克

这件银铤圆首束腰,正面划刻文字,右侧为“达州今解发宝庆三年绍定元年分进奉大礼银一大铤重伍十两”,左侧为“奉议郎通判达州军州兼管内劝农兼权州事臣任隆祖”,中间有“宋”、“荣”等字样,可知此银铤为绍定元年(1228年)达州地方官进奉大礼的上供。

(本版文图来自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