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公益团队义卖“趣味网课” 筹款组建“协作技巧”课堂
日期:[2017-09-11]  版次:[A13]   版名:[新公益]   字体:【
■参加者的小组作业和讨论。受访者供图

■参加者组成“学习伙伴”,在工作坊中相互支持。受访者供图

■参加者在“体验式学习”中巧用“协作技巧”达成共识。受访者供图

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公益团队培育更多的“协作者”,去协调、引领公益组织有效实践公益理念

72元,看一场公益戏剧;29元,上一课公益人开设的“微课”教你《解决买房过程中的家庭矛盾》——为什么要义卖网络课程?这是要为一个“冷门”而又重要的课题筹款。99公益日前夕,一群有创意的年轻人,用这样的“卖艺”方式,去支持一项公益团队不可或缺却又常被忽略的内容——公益协作技能培训。

今年99公益日,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决定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为公益团队的内部建设能更完善,做一个培训计划。这与扶贫济困项目筹款不一样的是,它能优化公益团队的凝聚力,让公益团队目标一致,为社区和社群做更多事。

为了这个计划,善导团队中的总干事陈志君、公益发展传播总监梁逸等8名骨干及工作人员推出了特别的“义卖”,为“公益人必学的协作课”培训计划筹集款项。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公益协作技巧”是什么

卖什么?陈志君是该机构资深“应用戏剧”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国内第一个实践及推广应用戏剧的公益剧团“木棉剧团”发起人及核心成员,他卖出一次戏剧探讨活动——“用戏剧来探讨处女座的社会处境”的工作坊门票,并将门票所得全捐到“公益协作技巧”培训课程作运营经费。

陈志君的同事梁逸,则以自己生活上的经历,录制了一堂实用性颇高的微课,该堂微课,运用了他所擅长的“协作”技巧,教大家如何化解结婚买房过程中,年轻人和家庭长辈、男女双方家庭成员之间的意见冲突。“虽然有不少人购买了微课之后,觉得我的经历十分理想化,但我确实用到了协作技巧,化解了一些家庭冲突。”梁逸说。

梁逸与妻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便就买二居室还是买三居室,产生了分歧。更关键的是,梁逸小两口只希望买一居室,自己能负担费用,又不必动用父母的积蓄。然而,三方分歧,确实给筹备婚礼过程带来了一丝不愉快。

“后来,我把这种‘协作’技巧用在一场家庭会议上。会议上,四名老人,两名年轻人平等对话,平心静气地聆听各人理由。最后,按照实际使用人需要、经济承担能力等汇总出一个方案:新人买一室居,老人们希望与子女生活圈子拉近的话,就卖掉老房子,在新房附近购买小面积单位,营造‘一碗汤’的距离。”会后这个方案获得老人们的支持。

梁逸认为,公益机构内部,也恰如一个家庭。用协作技巧来调和志愿者、社工们的意见,就能带领所服务的对象或所操作的公益项目,从而得到更良性的发展。

公益践行需要“协作”氛围

近年来,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现一个现象:尽管广州地区公益活动蓬勃发展,志愿团队也相当活跃,但在一项公益服务落地前,大家在讨论“如何实践”时,总会有方方面面的“众口难调”,恰如“买房分歧”一样,无法建立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公益组织里,不能用权力和利益去驱使团队成员服从领导人决策,尤其是面向服务对象的时候,更需要平等对话的技巧。”

梁逸曾听过这样的倾诉:同行是环保领域的,而他所在的团队里,有不少行动者都比较粗犷有个性,做事情很有成绩,可是一开会就很可怕。“基本就是靠吵架,看谁能吵赢,或者最后依靠一位资历辈分可以服众的前辈来调解。有一次在讨论如何组织保护蝎子的联合行动上,成员背景风格因为差异都很大,现场吵成一锅粥,最后保护行动方案迟迟定不下来。”

与此有相同经历的北京纪安德研究员李子舒,是性教育的公益实践者。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精心组织过的几场公开对话。然而,因为团队成员的分歧,很多很重要的问题都没能提出来,会议不欢而散。她很是心累:“难道就没办法好好对话来达成共识吗?”

据梁逸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国内不少公益组织,都很难在“民主”的氛围内践行公益。“尤其在服务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弱势社群和介入社区管理问题的时候后,很多公益人并不懂得倾听受助者的声音。

“公益机构服务的对象,不外乎社区和社群。我们在分析受助人之时,总是以外部力量去考虑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对于自己的需求,受助群体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与捐款捐物无关的,而是如何调节资源,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规则上的建立。好的公益行动,是一群人发现‘问题’,然后一起齐心协力去解决。”

筹集款项为公益机构输出培训课

善导服务中心在2013年以来,一直专注在公益能力建设领域推动培育更多的“协作者”角色,去调和、引领公益组织有效实践公益理念。中心成员用一次次的“工作坊”和学习计划为公益组织输出关于“协作技巧”的培训课程,从去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云南等地区的宣讲会都有说到公益协作技巧的课程。

后来,李子舒通过“善导”的培训,成为公益团队中的协作者之后,常把协作技巧用在了工作和生活里。“她的工作手法和载体经过好几次变化,有做活动做沙龙,更有带小组做话剧。做话剧时,她和同伴以中立者的角色,将产生分歧双方的对话和神态演绎出来,最后让分歧的双方发现,谁都没有错,只是沟通方式未能磨合。她说,在协作技巧的处理下,工作场景的差异似乎慢慢被磨平了,团队在讨论公益议题的时候,重视倾听和接纳。”

为此,产生了为协作者的培育筹募更多资源的想法,梁逸表示,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刚过去的“腾讯99公益日”,该机构推出了“乐捐”项目,希望能让更多公益人能接触协作,掌握协作,才有能力走好“公益参与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让更多公益议题和社群受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