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各区规划建设知识产权集聚核心区 黄埔番禺超越天河越秀并列第一
日期:[2017-09-11]  版次:[A09]   版名:[广州区势]   字体:【

广州市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公布,到2020年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近日,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在其官网挂出《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广州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进行了解读,其中提及,在“十二五”期间,广州市逐渐形成狮岭皮具、增城菜心、白云裘皮等一批具有地区特色,以驰(著)名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为核心的地方知名品牌群。到2020年,广州将建成知识产权强市和具有集聚、引领、辐射作用的知识产权枢纽城市,其中将鼓励和支持全市重点科技园区逐步建成知识产权创造核心区、知识产权产出特色区。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通知》提及的重点支持的核心区有12个,分布在7个区,其中黄埔区和番禺区各有3个,数量为各区之最。

两区率先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试验区

根据《通知》,“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已经率先在越秀区和广州开发区(当时黄埔区、萝岗区尚未并区,广州开发区属萝岗区)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花都狮岭皮具、增城菜心、白云裘皮……广州各区的名优特产纷纷成为具有地区特色,以驰(著)名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为核心的地方知名品牌群,这与广州市大力投入分不开。根据《通知》显示,“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累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5247万元,支持专利产业化项目203项,带动企业投入资金8.7亿元,实现产值129.6亿元。着力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平台。此外,还有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高航网、汇桔网等交易运营平台落地运行。

广州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

《通知》提出,到2020年,广州将建设成知识产权强市和具有集聚、引领、辐射作用的知识产权枢纽城市。为此,广州将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例如,“十三五”期间,广州市专利申请量将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专利密度)达到30件,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5%以上,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大幅增加。

同时,广州将有效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具体来说,到2020年,广州将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支持3家以上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专利密集型产业,获得一批核心专利、高价值专利。成功注册3件至5件地理标志商标,培育3个至5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打造2个至3个具有广州文化发展特色的公共品牌,激活、做强一批广州老字号企业。

重点支持7个区的12个科技园区建设 

《通知》提及,“十三五”期间要鼓励和支持全市重点科技园区逐步建成知识产权创造核心区、知识产权产出特色区,推动知识产权集聚核心区建设。其中12个科技园区被点名提及,包括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民营科技园、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番禺节能科技园。

在这些科技园区中,广州高新区为“一园多区”结构,包括了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等多个区域,其余科技园区均只有一个园区。

新快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被重点提及的科技园区分布在南沙、黄埔、白云、番禺、海珠、天河、越秀七区,其中黄埔区和番禺区分布最多,各有3个。这些科技园区将规划建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服务集聚核心区,推进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建设,发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集聚辐射效应,打造广州园区知识产权创造长廊。

链接

首届省知交会开幕 广州开发区“戏份十足”

上月底,2017广东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在广州开幕。本届知交会由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承办,承办单位中的服务机构全部来自广州开发区,广州开发区在知交会上“戏份十足”。

在开幕式当天上午的签约仪式上,包括广州开发区在内的有关各方签署了4个合作协议。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代表签署了三方共同推进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共同促进军民融合专利技术成果在广州开发区生根落地、开花结果,为广州开发区推动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提供重要抓手。

知交会官方通报,为期两天的展会上,107个展位及专场活动区成交金额共计7.2亿元,涉及专利1301件(其中,发明专利350件,实用新型专利324件),交易类型主要为专利转让(26笔交易,1289件专利,成交金额共计6.0亿元),按国际专利分类(IPC),化学、冶金领域专利成交量最高(9笔交易,507件专利,成交金额共计4.1亿元)。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制图:廖木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