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爬行当讲解员“进驻”KTV 做义工人生有了新起点(2)
日期:[2017-09-11]  版次:[A11]   版名:[广州区势·最关注]   字体:【
■南沙区珠江街部分老人在做义工,宣传禁毒。 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摄

■越秀区黄花岗街的领导探访辖内老人。 受访者供图

谁说只能买菜煮饭带孙子?广州老人玩出花样很神奇

关键词:导赏员 地点:白云区

博物馆中做“活字典” 找到人生价值

在位于白云区的农民工博物馆,除了有年轻导赏员用规范的语言向游客们介绍馆内的点滴情况,还有一班会不定时出现的“活字典”,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和故事丰富着博物馆的内涵。在白云区黄石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就有这样的一支社区长者义工队伍,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与观众分享社区变迁的历史故事。

“当时我们得拿物票去换东西,棉布叫洋布,大人每月6尺,小孩每月3尺。”近日,文化导赏员之一胡伯以农民工博物馆展出的物票为例,兴高采烈地对新快报记者“导赏”起来。他告诉记者,加入文化导赏员队伍让他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能再为社会做点事情,感到很高兴。

4年前,黄石街家综服务中心经过招募、培训、考核,组成了文化导赏员义工队。第一批成员有退休老师、工人,有长期生活在本地的居民,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74岁。

“我们的文化导赏员项目旨在让长者发挥余热,让被关爱的对象也能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家综负责人介绍,如今该队伍已从原来的12人壮大到30多人,也加入了一些年轻的导赏员,并采取“老少配”的方式导赏,让队伍焕发新活力。

“没当导赏员之前,我在家里就是带带小孩、做做运动,生活有点单调。”胡伯告诉新快报记者,单调的生活经常会让他胡思乱想,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了,“甚至觉得自己就像在等死一样”,直到看到了家综的招募通知。

“一站到馆里,年轻时的生活、工作经历一下子全浮现在脑海里,只要人家愿意听,我就愿意讲。”胡伯说,当了导赏员以后,他的生活态度积极了很多,还主动让年轻人教他上网。“他说要查资料,怕有的地方记得不准确,误导别人就不好了。”胡伯的儿子笑称,之前一直劝老爸学用电脑和智能手机,都不成功,没想到后来胡伯竟然主动要求学习,现在他已经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搜索软件、电子书。

关键词:旗袍队 地点:荔湾区

老姐妹穿上旗袍 编演情感剧秀文化

张女士50岁退休时觉得生活才刚开始,一直爱美贪靓的她,与姐妹们组建了一支西关小姐旗袍队。她们大多生活在西关,钟情于西关文化。旗袍队成立后,她们自编自演了名为《韵味西关》系列情景剧,以小品、舞蹈、旗袍秀等混搭而成的表演方式,生动有趣地表现西关人家的生活、西关小姐的风采,以及西关的粤曲粤韵、小吃美食等,她们的节目在各类老年文艺大赛中深受欢迎。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这支20多人的队伍中,有的是退而不休,仍然上班,但热衷于文化活动。第二类是退休后有闲,早上饮茶,然后结伴外出旅行或排练,参加比赛。她们有的有孙子孙女,也有两种态度,一是带孙后自主时间少了,参加活动也减少了;二是拒绝带孙的,认为“我把你(子女)带大了,现在轮到我享受人生了”。后者是一种典型的想法。

关键词:打乒乓球 地点:天河区

退役球员当教练

一周五天打乒乓球

“老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东北人老李说。

每逢周一到周五上午9时,68岁的老李会准时出现在天河体育中心的乒乓球场,不仅自己打乒乓球,还教其他老人打。老李一头白发,精神矍铄,因为长期运动,身体硬朗,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

老李说,打了一辈子球,要是哪一周没有打都不习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李在黑龙江省乒乓球专业队打球,退役后当教练指导小朋友打球。进入老年,独生女儿来广州工作,他和太太只得跟着来帮女儿带娃。

“2008年来广州,孙子上幼儿园的几年,我爱人每天都跟着我出来打乒乓球。今年孙子上小学,爱人中午还得接小孩回家吃饭。她负责照顾小孩,辅导小孩作业,还要做家务活,一天很忙都没时间出来运动了。我负责家里一日三餐买菜做饭,两三天买一次菜,把冰箱都放满了,上午我就出来打球,中午就回家做饭,下午偶尔游泳。年纪大了,游1个小时都觉得有点吃力。”老李告诉新快报记者,他认为,最适合老人的运动还是乒乓球,活动了全身关节,锻炼协调性、反应能力,对眼睛也有好处,而且受伤害的可能性小,不像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比较激烈,不适合老人。

每天上午9时至中午12时,天河体育中心乒乓球场免费开放,需要提前预约场所,老李和球友们每次用多部手机预约,每天相聚一起打球,不见不散。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由于白天年轻人多数要上班,上午的免费乒乓球场几乎全是老人来打球。

在天河体育中心,老李因为球打得好,继续担任教练,指点其他老人的球技,因此也结识了一帮爱打球的朋友。这些朋友来自天南海北、退休前在各行各业,他们组成了老李的广州的朋友圈。“一开始来广州没有朋友很孤单,后来因为打球认识了很多朋友,打球、聊天,是一种精神上的宣泄。”老李说。

今年,老李和太太的户口迁到了广州,正式落户成了广州人,但作为随迁老人,他和这个城市还是有一种疏离感。“老人带孙子很辛苦,要懂得给自己找乐趣,现在我们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这一点广州做得很好,有很多免费设施提供给老人。除了运动,我们球友不时组织去旅游、唱K。”老李说。

社工: 长者做义工实现老有所为

“哪里有活动就去哪,我也不缺啥,瞅着自己身体还行吧,可以做些事又认识了好多朋友。”9月6日,在广州南沙区珠江街“全民禁毒总动员”活动现场,50多岁的雷阿姨告诉新快报记者,她从河南老家来南沙照顾孙子已经七八年了,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当日下午,她把孙子接回家急忙赶到珠江文化广场,一边擦汗一边和老伙伴们打招呼。原来,她现在是一名社区义工。有社工表示,老人做义工不仅是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也是老有所为的体现。

在南沙区珠江街,参与义剪、义诊等便民服务,遇到社区文艺活动积极排练歌舞,和社工一起上门探访帮助高龄老人,这些雷阿姨都做得很开心。

在珠江街,和雷阿姨一样做义工的老人不少。新快报记者从珠江街家综了解到,从2014年12月开始,家综社工在社区招募“金太阳”(低龄长者)义工,目前已发展了77名长者义工,平均年龄68岁,结对帮扶505名高龄、独居等长者,服务累计超过1万多人次。2015年底成立金太阳公益服务社,链接社区资源,服务社区长者居民。

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退休教师梁姨,现在每周两天来到越秀区梅花村街家综担任义工老师。她说:“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冷冷清清,还不如大家一起在社区热热闹闹。”而同在梅花村街的失独妈妈杨阿姨则从2014年开始做义工,与社工一起帮助社区里的失独妈妈们抱团取暖。她们组织成立互助队,定期电话探访,杨阿姨则成为失独妈妈群体里的知心老大姐,每到节日,杨阿姨就会收到许多失独妈妈的电话问候和祝福。“长者做义工,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梅花村街家综主任汤倩雯说。

近日,新快报记者在越秀区建设街家综9月份的活动预告中看到,长者领域有园艺、音乐等小组活动,也有固定日探访长者、陪伴关心社区特殊长者的“邻里守望探访日”等义工活动。

“老年生活的理想状况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建设街家综主任蔡丽萍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区参与是老有所为的体现,可以组织身体条件允许的长者义工,让他们发挥所长,参与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居民,实现自我价值。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