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希望肺癌变成可控的慢性病, 像糖尿病那样服药就能控制”
日期:[2017-09-12]  版次:[A13]   版名:[发现广东]   字体:【
●研究工作是繁琐而枯燥的,实验中当然缺不了显微镜和电脑,研究人员最多的就是和它们还有一堆数据打交道。

●甘彬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第一个专职的研究护士,她已经做这项工作十多年了,每项研究成果的背后,总有她们默默付出的身影。

我们在内部作了这个规定:一旦这个病人确认可以用这药的时候,在医保上其他药都开不出来。把这个制度弄出来,一年算起来比起过去不这样控制还节省费用了。”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创始人 吴一龙

钟文昭教授带着记者在稍显陈旧的医院大楼里上下左右穿行,从广东省人民医院伟伦楼14楼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办公室出发前往主体楼手术区的路,对新快报记者而言犹如行走在迷宫,步行连带等电梯的时间需要十多分钟,而这样的往返,钟文昭每天都要好几趟。

靶向治疗、驱动基因谱分型、免疫治疗……除了每天好几台的手术和科室的日常工作外,研究所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研究工作。摸着石头过河,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一直在与肺癌战斗,抓住基因靶向治疗方向,不断探索用药机制,如今晚期癌症患者中位生存期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个月延长到了现在的39个月。现在,研究所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免疫哨卡抑制疗法,结合正在攻克基因靶向治疗耐药,这意味着,不久后起码一半以上的晚期肺癌患者,可获得5年或以上的生存期。

“晚期肺癌有望成为一种慢性病”的豪言或许真的为期不远。

“癌症细胞是个智慧生物体”

基因检测,找到导致基因突变的驱动基因,然后对症下药实施精准治疗。十多年来,通过研究所团队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条治疗晚期癌症的可行之道,也证实了精准靶向治疗效果不错。然而,癌症细胞并不是傻瓜,“在我们看来,它是个智慧生物体。”钟文昭这样形容。

所以,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故事还有续集——服用靶向药物后,许多病人大见好转,精神好了,症状轻了,但平均一年左右后,狡猾的癌细胞也生出了应对之策,耐药出现了,病人又陷入痛苦之中。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变我也变,耐药出现,研究所运用数学模型演算,得出了EGFR耐药后表现的3种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治疗之策。

“对肿瘤的研究没有止境,因为太复杂,它也会不断进化。一种治疗方案,医生刚刚熟悉,就有可能因为新的研究成果,被新的方案替代。所以医生一天也不能放下学习。”现任研究所所长张绪超告诉记者。靶向药物从一代、二代到现在的第三代,癌细胞与药物就这么来回攻守。

全国最早设置专门研究护士

攻守之际,我方的同盟就是医患双方。

因为,每一次进攻,新药进入临床,都需要医患联手进行药物临床试验。而伟伦楼8楼,就是全国最大的肺癌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很多新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为此,研究所在2004年就专门设置了研究护士(CRC)这个岗位,广东省人民医院也成为全国最早设置专门的研究护士岗位的医院之一。CRC在欧美作为临床试验中一项专门的职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在国内,由于药物临床试验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护士还是个新兴职业。当一项临床试验的正式启动后,CRC在主要研究者即PI的授权下协助临床试验的开展,主要负责受试者的管理(如协助受试者的招募及筛选、电话预约随访受试者、安排受试者接受相关检查、更新整理受试者文件夹、清点受试者归还的药物、受试者日记的核查、收集整理受试者检查报告单等)、生物标本的管理、CRF的填写及质疑的解答、试验相关物资的管理及研究药物的管理、安全信息的管理、协调监察、稽查、视察等工作,其中具体工作细节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涉及临床试验的每个细节。直到最后一位受试者完成最后一次访视,所有的数据收集工作都已完成且所有的数据质疑都得以解决后,一项临床试验才宣告结束了。

“研究护士的工作非常细,这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责任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心,要有耐心,比如受试者何时做了何种检查,记录的时间要细到几点几分,检查的项目要细到检查的每一个分项,只要出现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全球通报。”研究所第一个研究护士甘彬告诉记者。如今,全院已有14名研究护士,去年新入主的研究项目超过30个,数字还要逐年快速增长。

描画中国人肺癌驱动基因图谱

十余年研究护士生涯,甘彬见过不少受益者。一位家境贫穷的清远姑娘,十年前确诊患上肺癌,家里一度想要放弃治疗,不幸之中的万幸是,她正好是EGFR基因突变,又正好赶上了研究所进行的EGFR临床试验,得以免费治疗,而且效果特别好。虽然一年多后,她也产生了耐药,但是针对耐药的临床试验也开展起来,一轮又一轮的临床试验下来,虽然一直在服药、耐药之中轮回,但这位患者一直生存到现在,已经29岁了。

现在的许多病患对药物临床试验已不像多年以前那样抗拒,相反,有不少人在走廊遇到医生都会问一句“最近有什么临床试验吗”,因为现在精准治疗的靶向药物效果好、毒性低。也是这些肺癌晚期的病人难得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据了解,10多年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一直在牵头描画中国人肺癌驱动基因图谱。现已找到近10个可作为药物治疗的基因突变靶点,54%的驱动基因已经找到抑制药物。

“我们研究所团队成员的梦想是再过大概5到10年,治疗肺癌可以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通过服药就能控制。”研究所江本元医生告诉记者,慢性疾病的一项指标是,病人中位生存期要超过50个月。

推动将靶向药物纳入了医保

除了救死扶伤,研究所还在做两件“不务正业”的事。

一是在吴一龙教授鼎力推动下,通过两年时间的谈判和力争,终于推动了广州市医保给合适的肺癌患者提供“易瑞沙”和“特罗凯”这两种肺癌靶向药物的用药补贴,这在全国是第一次。

要知道,靶向药物虽疗效不错,但对普通家庭而言,确是“天价药”。稍便宜的一代药物易瑞沙一名病患月需药费约1.5万元。而ALK基因融合的患者,一个月药费高达5.3万元,如此高昂的费用一般家庭是无法承受的。这也是不少病人急着选择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原因之一。

吴一龙决定做一件与医生本职无关的事——他不仅仅是建议而已,而是亲自去帮医保局算一笔账,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提及此事:“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查到这个靶点,吃这个药是百分之八九十有效,然后不需要再吃其他药。我们在内部作了这个规定:一旦这个病人确认可以用这药的时候,在医保上其他药都开不出来。把这个制度弄出来,一年算起来比起过去不这样控制还节省费用了。”在吴一龙的持续推动下,2010年,广州市将指向明确的靶向药物纳入了医保范畴,患者只要确定是特定的基因突变引发的肺癌就可以申请,此前每月付出1.5万元,纳入医保后变成只需要支付1000-2000元。现在,这个做法已经在国内多个省市推广开来。

第二件事,是做出一个聪明的医生机器人。

办法是训练一个像AlphaGo一样既聪明又能不断自我学习进步的机器人,“它会帮忙给病人读片子,它读得越多,准确率将会越高,总有一天,它能比高年资的医生还要快还要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