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0元/月够花吗?广州的大学生一个月到底花多少钱?(2)
日期:[2017-09-12]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有些新生连水桶等日常用品都是从家里拎来的。

■不少新生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学校报到的。

■有学生背着个书包就直接来学校报到了。

记者走访多所高校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已经是1000元 以上,有三成称父母给的生活费不够花

装备篇

过万元的最新笔记本电脑、最新款手机、4000元的拉杆箱,还有,几万元的上大学“红包”……新快报记者走访中,遇到了一位装备“显赫”的女大学生。她告诉记者,这些装备,都是父母和亲朋好友给自己的奖励。

但这样的装备,在新生中还是极为罕见的。多日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大一的新生,大部分都是一部手机走天下,其中受访的学生中,七成表示,只带了手机,没有其他“装备”了。没带电脑的受访者中都提到,刚开学连网不方便。此外,“用处不大”“等摸清学习需求后再买”也是大一新生不带电脑的重要原因。

不过,在高年级的大学生中,智能手机100%是标配。同学们表示,没有手机接收不到学校的消息和通知,此外,手机可以替代电脑的绝大部分功能。对于电脑,受访学生中近八成学生都已配备,主要是要完成课件或娱乐需要。

对比

大学生:手机是一个“器官”

在华工的新生入口处,记者遇到了前来报到的魏同学,他告诉新快报记者,报到带来的数码产品只有一部手机。记者随后采访的60多名大学生中,都表示手机早已是标配,甚至有大二的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手机已经是一个‘器官’!”

记者随机采访了22名新生中,15名新生都表示没带电脑。其他7名新生表示,已配好了电脑。其中,大部分都是新买的电脑,来自深圳的双胞胎兄弟告诉记者,他们每人买了一台5000多元的电脑。来自贵州的小黄,也买了一台6000元的电脑。而新生小薛告诉记者,他带的手提电脑,是原本家里在用的。

对于电脑的用途,大二的小乐表示,主要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课题需要各种处理软件,手机操作起来还是不太方便。”也有同学坦言,电脑主要是用来打游戏,“我们买电脑不看品牌,关键是配置!”大三的杨同学笑道。

除了手机和电脑,记者发现,也有部分大学生会购买数码相机。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专业需要,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

大四的小白表示,他认为除了手机电脑标配以外,iPad也是标配,因为它便携,用来娱乐、学习都非常实用,背单词、看网课、看论文、做笔记什么的都很方便。“iPad是我上大学后自己买的。”小白说。

父辈:收音机就是奢侈品

“装备?”1987年上大学的谭先生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是愣住,想了一会才笑着说,“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装备,两套衣服,生活必需品就齐全了。”这也是今年不少高校新生父母的第一反应。

1991年上大学的季女士回忆道,当时就是带着被褥上大学,根本没有什么“标配”。如果非得要说那个年代的“标配”的话,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王先生说,那就是生活费、被褥和吃等生活必需品了。

不过,学英语专业的巴先生,有一个标配——收音机,“为了听新闻,学外语用的。”对于这个“标配”,不少受访的80年代大学生都表示,这已经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70后的何姐说,她上大学时不要说手机,连BP机都是很稀罕的物品,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人可能会有一台收音机,“晚上可以听歌,或者听那些深夜聊天热线”。

出行篇

高铁、自驾游、飞机、地铁……如今的学生去读大学,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很多很多,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途火车和长途大巴车,已经是十分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了。

愈加发达的高速铁路网和此前开通的广州地铁7号线,为那些来穗求学的学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出行方式。记者随机采访的33名在校大学生中,8位同学选择坐车前来学校报到,16位同学选择火车,4名同学选择飞机,还有5位同学是家人一起自驾车过来。记者还发现,在坐火车的同学中,大部分都选择了高铁。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由父母陪伴前来报到的学生占了受访学生总数的七成以上,而由兄弟姐妹和朋友、独自一人报到的各占一成左右。

对比

大学生:高铁自驾游成主流

“从贵阳北搭高铁到广州南后,直接坐地铁到大学城南站,全程几乎是无缝对接。”来自贵州省的大一新生叶同学对新快报记者说道,他与同被华工录取的双胞胎弟弟、父亲一同在报到前一天乘高铁抵穗。而汕头的王同学和中山的肖同学则是乘城轨、动车前来报到的。

在中山大学的新生报到时,被中大的自动化专业录取的何同学,是一家四口自驾游前来大学城报到的。当天早上八点多,何爸爸从惠州家里出发,走高速公路,经历3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东校区。何妈妈告诉记者,因为下雨在东莞那里有点堵,但一路上还是挺顺利的。家住河南的闫爸爸也全家总动员送女儿到中大报到,闫姐姐在广州工作,在她的帮助下,一家五口从花都驾车到大学城。

来自贵州的薛同学在报到前一天,与父母一起从贵州乘飞机抵达广州,“父母觉得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们想跟我一起见证”。而在华工报到的王同学则是与同在广州大学城上学的两位姐姐,一起从汕头老家出发,由姐姐们带着走进校园。

小艾是今年考上湖北一所大学的广东佛山考生,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因为距离较远,且父母难以抽开身,她一人搭乘高铁前往学校报到。与其他省内就读的同学,什么都买好带去学校不同,小艾只带了一个拉杆箱和书包。小艾说,拉杆箱里主要是一些夏装和军训的防晒用品,其他冬天的衣服、棉被等则打算采取邮寄的方式。而包括桶在内的生活用品,则选择在当地购买。

在报到前,小艾坦承内心会有些许的失落,“电视里面看那些大学生上学,都是有家长送过去的呀,这有点类似一个仪式”。小艾坦言,看着其他同学的爸妈帮忙铺床时,心里还是有一点失落。但因为父母年纪比较大,小艾实在不愿意父母只为了陪她报到而要奔波几千公里。

父辈:长途汽车火车为主

“我们那一代人上大学基本没有父母送的。”章爸爸说,他当时带上两套衣服就从湛江坐直达火车去武昌上大学,坐了30多个小时。第一次坐火车,都不知道怎么坐、怎么吃饭、怎么上洗手间,买了瓶健力宝就上车了。到了武昌之后,有同乡师兄到火车站接,非常的热情,带他去买日常用品、介绍学校什么的,他很感动。巴先生入学报到也是自己一个人去的,火车上站着20个小时。

70后家长何姐告诉新快报记者,20年前上大学报到的时候,是第一次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何姐说,那时比较少人有私家车,在各个城市之间多是坐那种老式的卧铺车来往,“我也不例外,记得当时把竹席、被子这些所有家当都打包好了,直接放到卧铺车下方的行李箱”。

这一次女儿作为大一新生来报到,何姐坚持请假要来和女儿一起。何姐说,当时自己就是只身一人报到,她特别想父母也可以跟她一起来,毕竟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我觉得这跟独立不独立没关系”。何姐说,她更多想参与到女儿的成长历程之中,“该抹的柜子,该铺的床我会让她自己做”。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