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娃儿上小学,为什么你比他还焦虑?
日期:[2017-09-14]  版次:[A38]   版名:[女人帮·热辣生活]   字体:【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CFP/图

新学期开学已半月,作为家长,尤其是今年开学季孩子从幼儿园升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们,很多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表现出各种无所适从,每天疲于应对学校、老师的各种通知,被拉进各种校群、班级群、家长群,上百条信息的刷屏根本看不过来,又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生的家长相对来说更容易焦虑?这要从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说起。

1

埃里克森理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心理任务,每个阶段亦有其特殊的矛盾,不同阶段的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在该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发展之上,八个阶段紧密相连,贯穿成为人的一生。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在人生的过程中一直持续进行,这八阶段是:1.信任与不信任(从出生到18个月);2.自主与怀疑(18个月到3岁);3.主动与内疚(3岁到6岁);4.勤奋与自卑(6岁到12岁);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6.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7.繁衍与停滞(成年中期);8.完善感与悲观失望(成年晚期)。

这一“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可能会给一个人造成终身遗憾。

对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年龄段,处于第四阶段的6到12岁、“勤奋与自卑”,这恰恰是要上小学的孩子们的年龄段,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2

进入更复杂更严格的管控体系

勤奋与自卑,是“儿童期”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及所要完成的任务,亦可以看成是孩子的两种不同通路的感受,一种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导致的,一种是在接收外部环境改变的过程中自我的感受。

外部环境的改变,即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生状态,也就是说,孩子开始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更加现实的阶段,需要建立更多方的合作,包括学校的老师、新的同学等等。同时,孩子还要面对更加繁复的、全新的“评价体系”和更加严格的“管控体系”,通俗点说,就是规矩更多,也更明确,如上课不能迟到、听课不能走神、考试的分数是刚性直观考核学习情况的指标等,这些配套的规矩和规律,要求孩子要勤奋努力地学习,不单只学习功课,也要学习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类似于踏入了一个真正的“社会”,尽管校园里的“社会”与现实中的“社会”还是有些差异,但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人生中的重大改变。

而在应对这些改变的过程中,孩子虽然努力想要完成或达成学校、老师及家长的要求,但仍不可避免地可能做不好、做不到,效果不能尽如人意,那么挫败感或消极体验感会随之而来,他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从而引发“自卑”的心理感受……

3

激发了曾经的有不愉快经历的“你”

而孩子这一阶段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任务,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更牵涉到家长以及整个家庭。

所有家庭成员都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调适心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因为新阶段的来临,进入了相对比较“偏严厉”的关系。

因为小学毕竟有着比幼儿园更严格的管控体系和全新的评价体系(如考试、测验、日常纪律考核等),加上要面对老师的各种具体要求,家长的压力会很大,尤其是家长自己在同样年龄段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过某些不愉快经历,自己在这一阶段适应得不好的记忆,也会随之被激发出来,那些曾困扰过自身的矛盾冲突,再度浮出水面,担心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从而变本加厉地更严厉地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投射性焦虑过渡到亲子关系上,也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说白了,就是在孩子进入这一人格发展阶段时,家长“当年那个不够好的自己”会被激发和重现,自己小时候可能没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成长经历比较有挫败感,总想要做得更好以证明自己,于是当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这一阶段时,就将这种紧张、担心和焦虑的情绪加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4

焦虑的真正来源 是你未意识到的部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现实的焦虑并非是真正的焦虑,真正的焦虑是你未意识到的部分。

对待焦虑,我们往往会选择回避、逃避,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做好?是不是能不出错?等等!

那么回到这些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家长身上,表面上看,你的焦虑可能是因为一下子生活形态被打破、被改变,需要应对学校、老师的要求以及要疏导孩子对于他的人生新阶段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求、需要遵守的规矩等,但实际上,你真正的焦虑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对新的不确定性感的焦虑。

这与曾经的、在成长过程中的那个你息息相关,也许在同样的年龄段,你也是一名达不到老师要求的孩子,甚至对老师的角色并没有多少好感,到了自己的孩子要面对同样的状况时,你作为家长又不能对孩子直言表达你的真实感受,你内心的冲突是“愤怒”,是一种很想“怼”老师而不得的状态,再加当老师在要求你的孩子的同时,你会感到老师同时也是在要求你,你仿佛被带回到当年那个在老师面前表现得不够好的学生或在父母面前无法让父母满意的不够好的孩子状态里,于是你一样从中感受到不安和焦虑,那些非现实的、内心深处的、以往遗留下来的、未能处理妥当的情绪被激发出来,就让你觉得纷繁复杂的焦虑纷至沓来。

只有知道焦虑的来源在哪里,才能调整心态,面对和处理焦虑,才能启动你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

5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孩子上小学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个家长的事,这更是整个家庭的事。孩子上小学,不仅仅是他进入埃里克森所提到的儿童期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整个家庭也会随之进入了“儿童期家庭”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所有家庭成员一起来面对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调适自己的心态、彼此间的关系和应对问题的方式。

家庭在这里的概念意味着“整体感”、“关系感”和“存在的实体”,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家庭进入这个新的阶段所面临的种种新的困难、新的挑战,恰恰是考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试金石,会把以往潜在于家庭关系里的各种问题和冲突激发出来。

比方说,在一些家庭当中,父亲的角色长期缺位,面对“儿童期”这个阶段,妈妈的角色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各种忙乱导致的焦头烂额容易催生出更加焦虑和愤怒的心理,但这恰好也是一个“把爸爸拉回来”的契机,也是整个家庭的成长契机。

如果一个家庭当中,父亲的角色长期缺位,可能有男方的主观原因,但也可能有女方无意识地“纵容”,不放心、不放手、总想要自己亲力亲为,一来二去,爸爸的角色觉得“没我也没啥”,也就放弃了角色的存在……

那么在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其实很多爸爸的角色是具备反省能力的,意识到家庭角色的缺位,他会回到自己的角色上去,不回避、不逃跑,有效沟通和交流,是有机会解决问题并改善家庭关系的,正如心理咨询师所做的其实也是创建一个彼此能够面对交流的环境和平台,只有交流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期专家

●刘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挪精神分析成员,昭阳心晴专属顾问,擅长心理咨询领域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情绪问题及人际关系、婚恋、亲子关系等。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亲子、情感方面的困惑想听听专家的分析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joyxkb@vip.sina.com。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