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的目标不是办一所名校 而是办一所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学校
日期:[2017-09-14]  版次:[A14]   版名:[人物周刊]   字体:【


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我的目标不是办一所名校 而是办一所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学校

吴颖民,是近期最热门的中学校长之一。

9月,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广州中学开门迎接第一批学生。而吴颖民,曾任17年“牛蛙集结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如今挑起了广州中学首任校长的重任。

他直言,广州应该更理直气壮地宣传本地优秀校长,但也摇头叹息:“最近关于我的个人宣传太多了,社会期望太高,我的压力太大了!”

■策划: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尹政军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校长能决定一所学校的性格

吴颖民说,校长往往能决定一所学校的性格。

一所学校培养出什么人,关键在校长。有些校长看重意志品质,有些校长看重创新思维。“比如清华大学特别注重体能,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我在华附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他们已经很优秀了,将来很可能要成为某领域的领军人物,这就需要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校长会决定学校的培养方式、风格特点的差异”。

校长之外的第二因素,是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学历不代表一定很专业,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理解,不懂得人才培养规律,不懂得如何保护孩子自尊心、激发他们兴趣、帮助他们渡过成长过程的危险期,不能算专业”。第三则是要让学校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尊重校长和老师的专业劳动,尽量较少行政对学校的干预,让校长和专业人员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本土优秀校长应理直气壮地宣传

虽然不愿意自身太多曝光,但吴颖民直言,广州本土的优秀校长确实不够“高调”,广东教育界应该理直气壮地去宣传优秀校长。

“好校长真的不好找!高薪引进名校长一定是值得的。但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这么说,我们本地能够土生土长的、有眼光、有领导才能、有管理能力的校长数量不足,这也应该引起广东教育界的重视。为什么本地优秀校长相对成长得比较慢?这个我们要反思。”吴颖民称,目前虽然有名校长工程、卓越校长工程等,但也需要一个如何包装、如何提炼推广的问题。这一点广东广州相对比较弱,“还是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宣传优秀校长”。

“开放、包容、务实、进取”是未来广州中学的气质

深信校长性格影响学校气质的吴颖民,将把广州中学打造成什么样气质的学校呢?

吴颖民说了四个词:开放,包容,务实,进取。

广州中学将与广州城的气质相符,而广州,就是一个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城市。“广州味是什么?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商都、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改革开放走在前列的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广州是商都,就是如何更务实、更敏锐捕捉商机,顺应时代的潮流。广州是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起步点,有敢为人先的基因……这些,都会是广州中学最重要的内核”。

不过,吴颖民也澄清说,他从来没有提过要把广州中学办成一所名校,“我希望能把它办成一所适合所有学生的学校,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自己的精彩”。随着广州中学的开学,公众和社会对这所天河区重点打造的学校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最好我是神仙,希望一年就有奇迹出现,可惜我不是。大家要实事求是一些,办一所学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相对见效慢”。吴颖民笑说,校长虽然决定了学校的整体气质,但这种气质展示出来得靠一届又一届毕业生。

对话

家长对优质教育欲望的增长

超过了教育部门对优质学位供给增加的速度

新快报:前段时间,高考成绩出来后,网上有深圳教育碾压广州的讨论,您怎么看?

吴颖民:我个人觉得,议论有失偏颇。高考成绩、高分段学生数、尖子、一本率,这只是教育水平的一个侧面。要比较两个城市的教育强弱,应该有更多的指标,例如教育的生均投入、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教师的学历、素质。

但是,广州教育确实应该增强危机感。深圳是个敢闯敢试敢改革的城市,学校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总体来说比广州更好。而广州包袱比较重,几个偏远区教师队伍不够整齐,收入比较低。所以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应该有更多的决心和力度,比如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是否可以有更大的动作?

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更加全面的参照系、质量观、发展观。如果大家纠结在一本率,不可能走出新的路子。

新快报:现阶段不可能不纠结一本率的。前段时间的“学而思迷思”、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大战、学位房暴涨、3万月薪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所有的热点和爆文都是折射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困惑和焦虑。问题到底在哪里?这个结真的没办法解吗?广州中学未来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吗?

吴颖民:这些现象有点出乎学者的预料,也出乎教育部门的预料。过去认为大力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均衡,老百姓对升学的纠结可能会减缓,满意度可能会提升。

但没想到结果不是这样。教育已经成了老百姓生活里面相对大的一项支出,所有人都在千方百计选好学校,做提前量。孩子们从小就开始进入加速跑的轨道,层层提前。学校教育、公办教育都在做减法,但家长和孩子都在做加法,这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前不久,上海一位退休教授写的“牛蛙战争”的文章顷刻就传遍了广州。这就是说明了,家长对优质教育欲望的增长,超过了教育部门对优质学位供给增加的速度。

好成绩=好学校,好学校=好职业,好职业=好未来,这个认识根深蒂固。但其实死结在这里——我们的评价标准很单一很滞后,而一旦更多元的评价,又担心主观、不公平,大多数家庭觉得只要评价标准主观性强,就一定有猫腻,宁愿看成绩。所以最后大家又不想变,于是继续看成绩、拼考试。

至于“学而思”,我觉得在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方面确实有用,但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未必有好处。但家长们认为,这是后话,以后再说。其实,一旦思维固化,很难改变。

新快报:在您的人生道路上,有您难忘的老师吗?

吴颖民:一位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命运。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我要感谢两位好老师,一位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姓方,我是潮汕人,但是到现在,我说普通话你很难听出我是哪个地方的人,我的书写、阅读能力,都在那个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能力、自信心的建立,我都在方老师的教育中受益匪浅。另外一个就是原来华附的老校长王屏山先生(后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广东省副省长等职),他亦师亦友,刚开始来到华附工作时,我对基础教育不是很看好,本来打算考研的,后来是王屏山先生告诉我,基础教育也大有可为,一路上,他的鼓励和指导才让我安下心来扎实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