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国古陶瓷之父陈万里的多才人生
日期:[2017-09-24]  版次:[A20]   版名:[收藏周刊·人物]   字体:【
■陈万里部分风景摄影 选自《大风集》

人物介绍 陈万里 (1892—1969年),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他早年从医,平生多才多艺,研究过昆曲,能唱能演,还是摄影家。近代瓷学研究史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文献考据阶段,一为考古调查发掘阶段。陈先生是我国近代第一位走出书斋,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

■陈万里部分著作书影



发现汝窑遗址、开创田野调查、首办个人摄影展,让我们略为探知——

北宋天青釉洗的热度逐渐升温,与其相关的一位陶瓷界泰斗的名字,也应该被世人所重温。汝窑千年来遗址不为人所知,正是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了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也正是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我国的古陶瓷研究工作开始从书斋走向田野。他就是我国田野考古的先驱、被海外陶瓷研究界誉为“中国古陶瓷之父”的陈万里。

陈万里志趣高尚,他曾说,“我并不想做什么鉴赏家,更不配想做收藏家,希望随手捡拾些人家所不要所不注意的碎片,预备作为研究的对象”。他多才多艺,“文艺、戏剧、绘画、书法,没有一项不笃好,也没有一项不竭思尽力去擎摩”,甚至在摄影界他也堪称领军式人物。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整理

是把“书斋考古”推向实地调查资料研究的第一人

陈万里先生本名鹏,又名冥鸿、夷初。万里是他的字,取“鹏程万里”之意。公开资料显示,陈万里先生1892年出生于江苏省吴县,191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专攻寄生虫学和公共卫生。1917年-1926年曾任北京大学校医。1930年被派往欧洲考察卫生行政事宜,历时近一年。1945年-1949年曾任当时的江苏省卫生处处长。1949年5月辞职离开苏州。从1949年5月起直至1969年3月,一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任研究员,专门研究古陶瓷。

陈万里并不是考古科班出身,但他后来在古陶瓷领域成就斐然。正因1930年的那次欧洲卫生考察,使他有机会较早接触西方考古学,加之本身学养和多方面爱好,以及对古陶瓷研究所具备的异乎常人的悟性,使他成为我国自觉运用考古学对古陶瓷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山之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研究龙泉窑和越窑青瓷,“他曾到过八次龙泉、七次绍兴”,搜集瓷片标本、调查古窑址。他将搜集到的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由此开创了一条将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古调查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新路。1946年,陈万里撰写的《瓷器与浙江》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堪称中国古陶瓷研究由传统“书斋考古”走向利用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144处古窑址调查都在其指导下进行

根据陈万里先生的弟子叶喆民回忆,其师在《龙泉访古记》中写道:“(6月)6日,5时起,6时10分启程。今早雾气颇浓,出门时还是仿佛微雨似的。从小梅镇斜向东北约二里上岭,其时天气己晴好。在岭上望小梅镇,完全为雾气笼罩着,下岭三里大梅镇,人家只有十余户,跟小梅比起来相差远了。……十里到大窑。此处有初级小学校一所,晤教员谢、周二君,由他们引导去看从前的窑地。离校只有数百步,在对面的山麓,面积约有30亩,挖得处处都陷成大井,破碎瓷片满目皆是。据说开始挖掘在民国二年(1913年),十余年来出过不少好的物件,先后都被古董商收去了。破碎的瓷片我随便捡拾得十余种。大小烧窑时的器托亦多散在……此种碎片现在没有人顾问,我想在考古学上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此处种类颇多,色彩、式样以及其他种种,很可以排比起来作一系统的说明。在研究上有如此丰富的陈列,还是何处可以找得到呢?至于物件的完整与否,还不过是供赏鉴家的玩意儿,实际与考古学没有多少关系……”

叶喆民感叹,从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不仅可以知道陈老当初首次到龙泉考察窑址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所见到古董商人造成的残破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了陈老对祖国文物的爱护精神与对陶瓷考古工作的高明见解。这在当时国内外考古学界多重视陶器(彩陶)文化的发现与发掘工作(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等),而忽略了瓷器方面的探讨来说,应该说是高人一筹,并且敲响了振聋发聩的一声警钟。

故宫博物院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对144处古窑址的调查研究,就是在陈老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的。后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的成立,也是在如此深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据知情者回忆,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在花甲之年,仍不顾交通条件的不便和窑址环境的恶劣,带领故宫陶瓷组的工作人员遍访大江南北,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古陶瓷窑址。每到一地,陈万里先生可以享受的特殊“待遇”,就是被准许租一头牲口骑着。骑着牲口去窑址捡瓷片成为后来人们对陈万里先生的一种美谈。

“我并不想做什么鉴赏家或收藏家”

陈万里先生志趣高尚,目光远大。在《龙泉访古记》里,陈万里先生继续写道:“(6月)8日……九时廖君来访,关于龙泉瓷窑的事实,吾们谈得很多……我取出所得的碎片标本给他看,他说:‘可惜大窑的碎片数年前己有外国人托人成箱的装运出去。现在极好的碎片已不易觅得。’在我所捡拾的大窑碎片十余种之内,只有一片最好,但是还非大窑极名贵的色釉。他又说吾国人到龙泉来收集碎片,我是第一个人。”

叶喆民透露,面对这一事实与称赞,陈老却自谦说:“不过我很惭愧,因为我对于瓷器没有研究过。这一次的收集是我个人觉得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并不想做什么‘鉴赏家’,更不配想做‘收藏家’。希望随手捡拾些人家所不要、所不注意的碎片,预备作为研究的对象。” 由此可以想见老人家的志趣是多么高尚和单纯,目光是多么敏锐和远大。

值得一提的是,陈万里先生爱好广泛,在摄影方面成就令人称道。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陈万里先生富于艺术天才,文艺、戏剧、绘画、书法,他没有一项不笃好,也没有一项不竭思尽力去擎摩。”

陈万里约从1919年开始迷上摄影,他在中国摄影史上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出版个人摄影艺术作品集《大风集》(1924年);第一个举办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览(1926年,上海);与同好们一起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摄影艺人团体“艺术写真研究会”(即“光社”,1923年);他为《大风集》所写的序言,可以称得上我国第一篇摄影艺术的宣言。20世纪初,陈万里先生在摄影界堪称领军式的人物,是中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之一。

文博学者朱传荣在编辑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过程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一点点沉浸到陈先生特有的朴素无华的行文里,优雅而自重、从容而耐辛劳、注重趣味又不失悲悯情怀,中国文化人的德行,就一点点显现在我面前。如果一定要用最简短的话介绍陈万里先生,我只能引用俞平伯先生为《大风集》做的题句——以一心映现万物,不以万物役一心。

陈万里先生语录

尝试为成功之母,有了这一次的失败,才能有将来成功的希望。

——《〈中国陶瓷史〉与〈景德镇瓷业史〉的批评》

我不怕难,一直这样摸索着这一条黑暗弄堂,希望未来的光明,不久就会涌现在我的面前。因之一年一年的探访,一年一年的考察,一年一年的搜求,一年一年的研讨,居然积聚下来一本厚厚的记录原稿。

——《〈瓷器与浙江〉初序》

凡此种种,均不能求诸以往记述陶瓷之文献,是在吾人能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继续不断的研究,自然会有新的发见。

——《吴晋时代的浙江陶瓷》

及至龙泉,证以当地人发掘古墓时所得之器物……往往流诸外洋,为彼邦博物馆所罗致,国人则欲求一见其器物,且不易,遑云研究。……因此发愤,愿以视察余暇,从事勘察,勘察之后,试记大概,以唤起国人之注意,自问固谫陋,亦不暇计矣。

——《龙泉青瓷之初步调查》

龙泉青瓷好之者往往斤斤于器皿之完整,釉色之葱翠,依然为玩客之心理,而以碎片为研究龙泉青瓷之对象者,实不多观觐见,因此我复有龙泉之行。

——《第二次调查龙泉青瓷所得之观感》

我并不想做什么鉴赏家,更不配想做收藏家,希望随手捡拾些人家所不要所不注意的碎片,预备作为研究的对象。

——《龙泉访古记·民国十七年六月八日》

我于旅行并无其他特长,自审能耐劳吃苦四个字而已。其实不能耐劳吃苦者,不独旅行要发生许多困难,什么事都不能办,我自己晓得不配做阔少,或者阔佬,只好谨守此四个大字。

——《龙泉访古记·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十日》

(本文参考文献:陈丽华《陈万里先生的道路》、叶喆民《纪念我师陈万里先生》、朱传荣《以一心映现万物——我所知道的陈万里》、《陈万里先生语录》)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