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幼小衔接班”是幼教小学化的缩影
日期:[2017-09-26]  版次:[A02]   版名:[新见]   字体:【

来论

■邓海建

最近,在北京街头,不时会有小朋友背着印有“幼小衔接”字样的小书包走过。这些小朋友参加的多是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幼小衔接”培训班。每年七八月份,有不少上幼儿园的孩子在中班结束时提前“毕业”,进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为期一年的“幼小衔接”培训。

“幼小衔接班”不是新事物,甚至在当下的教培市场还很有刚需。一方面,光听名字就很美好。强调适应性训练,润滑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鸿沟或罅隙。另一方面,满足了市场需求。但问题是,这种拼命灌输小学知识的“衔接班”,果真存在得有理有利有节吗?

早在2012年3月,教育部门就下发通知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这些年,各地为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乱象,也是不遗余力、手段升级:比如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就利剑高悬,“幼儿园实行小学化教育或要求家长购买教辅材料,将降低其评估等级,处1万元罚款”;又比如从本月起,天津市对全市幼儿园开展督导评估工作。其中的亮点在于,如果幼儿园教育内容与方法违背教育规律,有“小学化”倾向,将被“一票否决”,视为不合格。于此语境之下,正规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被拍死在政策的板子上,市场化学前培训班就可以合情合理地存在了吗?

如果东边在轰轰烈烈堵漏洞、西边在明目张胆去放水,“越来越不会玩”的孩子,恐怕只会从小就疲于奔命在知识教育的单行道上了。当然,家长的焦虑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些年,类似“小学作业难倒天文学家”的故事听得还少吗?可是,学前教育如此急功近利,合适吗?教育家卢梭说过,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就像俗话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怕也就是尊重孩子当下的身心特点,因时施教、因材施教。人的成长就是要做梦、会犯傻,懂得“从前慢”——这种没有算计的“浪费”,恰恰是最本真的欢乐,是工具理性之外的诗与远方。

谁也别指望一两句话就能解开家长的心结,更别指望顺势而下的教培市场主动契合教育规律。既然小学化的幼儿园能“一票否决”,那么,小学化的“幼小衔接班”是不是也该依法整饬呢?市场自治也是有边界的,教育秩序也是讲法治的,舆论上的“不可取”远不如法律上的“不可为”更有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