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赏析
日期:[2017-10-01]  版次:[A23]   版名:[收藏周刊·微言]   字体:【
■傅抱石 初夏之雾 1942年作

■傅抱石 潇潇暮雨 1945年作

(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表示了自己对于传统山水画法的困惑与踌躇:中国画的生命恐怕必须永远寄托在“线”和“墨”上,这是民族的。它是功是罪,我不敢贸然断定,但“线”和“墨”是决定于中国文化基础的文字之上,工具和材料,几千年来育成了今日中国画上的“线”与“墨”的形式,使用这种形式去写真山水,是不是全部合适,抑或部分合适?在我尚没有多的经验可资报告。

为了证实这种怀疑同时实践解决之道,他作了一幅《初夏之雾》:纯粹采用渲染法,染出四道山坡,以期用墨色浓淡的衬比形成“没骨山水”,傅抱石自言“我对这幅的感想是‘线’的味道不容易保存,纸也吃不消,应该再加工”,可见傅抱石本人对这次实验的成果也是不满意的。

然而,也正是这种“真山水”与点线皴擦之间的矛盾,使傅抱石等画家产生了打破旧法束缚的冲动,于是才出现了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出现他对雨、水、雾、气的强化表达。“散锋笔法”又被称作“抱石皴”,即是中国传统画笔法自南宋李唐创“卧笔侧锋”之法后第二次重要突破……

在这种笔法的基础之上,傅抱石创作了《潇潇暮雨》——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傅抱石散锋、扫笔的表现手法和充满磅礴诗意的“风雨山水”样式的成立。

——沛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