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王希孟画完《千里江山图》后遭遇了什么?
日期:[2017-10-01]  版次:[A19]   版名:[收藏周刊·书画]   字体:【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卷四叠瀑

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目前正在北京故宫展出,追慕者众。据说这幅旷世佳作是由一位18岁少年王希孟所为,而且其导师正是宋徽宗。在他之后,再无人能画出如此规模的杰作。那么,王希孟是否真有其人?他是否真的成也徽宗、败也徽宗?千里江山图究竟画的是哪里的风景?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关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目前仅有的信息实在寥寥。最可靠又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在画作卷尾处那一段蔡京的跋文: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文中涉及三个人:宋徽宗、蔡京、希孟。千古艺帝宋徽宗在崇宁三年(1104 年)创建了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蔡京的才情和日常表现甚得皇帝欢心,遂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获赐了这幅备受皇帝赞许的《千里江山图》。蔡京看了之后,提笔在画后写了一段话,赞扬了领导,也介绍了来源。蔡京题字时希孟18岁,即希孟生于哲宗朝绍圣三年(1096年)。该跋文最直接的信息是希孟在开封就读于画学,结业后去文书库为小吏,之后获徽宗赐教,于1112年至1113年初绘成《千里江山图》卷。

这时候希孟还只是希孟,他的姓氏无从知晓。而且,这幅图后来的名字也还没有被蔡京所提及。我们只知道希孟画了这幅画,而且是宋徽宗亲手 教导的。

《千里江山图》被徽宗赐给了蔡京,从卷前宋理宗“缉熙殿宝”印可知后归南宋内府。元代被李溥光和尚收藏,卷后接纸有他在大德七年(1303年) 的题跋:

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 、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李溥光高度称赞此画,不过也没有提到作者和画名。

清初,此画为梁清标所得,“他自题了外签,又在本幅及前后隔水、接纸上盖有梁氏收藏印多方”。

在这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当中均未提及“希孟”后来的绘画创作,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确实没有其他“希孟”的作品。直到清代宋荦写了《论画绝句》,才第一次明确指出“希孟”姓“王”,而且二十几岁英年早逝。宋诗说道:“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有附注:“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密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这里的“设色山水一卷”指的便应是《千里江山图》。

之后,此图落入乾隆之手,他按照一贯的作风,在卷首处直接写上一段感叹:“千里江山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总 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评一堂君若臣。喝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

紧接着,该画著录于《石渠宝岌·初编·御书房》,《石渠宝笈》便题作: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定为上等。

至此,“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之名,才终于尘埃落定。

最后,清亡,该画由溥仪盗出皇宫,后由政府收回,今藏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是怎么死的?

究竟有没有王希孟这个人,从现存的所有史料来看,如果蔡京所写为实,那就是——“希孟”18岁画成此画。至于他是否姓王,这个最先由500多年以后的清代诗人宋荦说出,确切性有多少,难说。

他是何时谢世,也最早由宋荦指出——“年二十余”。关于他是怎么死的,后世的猜测就更多了。一种普遍的认为是他身体孱弱,刻苦过度,在半年内,以一己之力画成了面积多达60多平方米的绝伦画作,这种工作量即使放在当代也很惊人,所以他完全是透支体力,最后遗憾早逝。

还有一说是被宋徽宗赐死。根据公开的媒体信息,称有本书明确记载了王希孟的死因,此书就是《北宋名画臻录》(清善本),书中记载: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 ,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作为目前可知对王希孟记载最为详细的一段文字,从其可知:“王希孟为徽宗时人,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十岁时被招入宫中待驾,徽宗觉得他是可造之材,便亲自传授画技,于是进步飞快。他擅长山水,但作品不多。1113年,18岁的王希孟将《千里江山图》献给了徽宗,徽宗十分满意。后来因为对时事不满,多次向徽宗进言,但没什么用,于是便画了幅《千里饿殍图》,徽宗看了很愤怒,下令赐死王希孟,死时还不到20岁。”

一心上进,“数以画献”,竭尽全力希望能得到宋徽宗垂青的年轻画家希孟,在两年后就因时事而做下如此猛烈之事?依常理度之,可能性也许并不大。

同样也是此书,接着记载故事称: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遂锁此图与铁牢,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谜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

这个描述就更离奇了:宋徽宗下令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临死前再让我看看《千里江山图》吧,皇帝答应了。而就在当天晚上,王希孟突然是失踪了。震惊的徽宗下令将此图放进铁牢里,不让人见。千古迷踪,世人不得而知。

绘声绘色,如临现场。也正因太过生动,反而有不真之嫌。

《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里?

■余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里?它的画名有提示吗?该卷是一幅写实山水画,画中的景物没有概念化的因素。以王希孟短暂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交通条件,他来不及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只能概括提炼出少数几处江山之胜。

画中的大山大岭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在北宋统辖的疆域里,只有鄱阳湖畔的庐山有此特性,画中展现了开阔的水域,像是长条形的沼泽大湖, 极类似鄱阳湖一带的湿地、沼泽地貌。画中出现的植物如竹林、樟树、桂树等和竹制品如竹篱笆、竹扉、蓑衣、笠帽等,还有用竹篙撑船、挖河泥等劳动场面,显然是江南湖区。画中群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来自在鄱阳湖的湾流里眺望庐山各峰。

画中最突出的是双瀑与四叠瀑同时出现,四叠瀑是极少有的自然景观,它与双瀑同时出现,具有相当的唯一性,这只有在仙游(今属福建)的唐宋游览胜地九鲤湖才能相遇的自然景观,画家有可能接触到这种地域性很强的瀑布,汲取庐山三叠瀑的雄伟景象将它综合到画面里。

《千里江山图》卷的建筑样式最为丰富,傅熹年先生曾经就图中各类建筑的类型、构造和用途进行了周详精到的研究,确定具备江南或江浙特色 。其中在北宋具有唯一性的桥梁是木构长桥,桥的正中还建造了一个十字廊,以避风雨,上下两层,廊内有路人休憩,十字形建筑是唐宋时期流 行的样式。傅熹年认为,该长桥的原型极可能取自于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吴江区)的长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原为木桥。该桥在元 代改为石桥,元代总长相当于230多米。

因此,《千里江山图》卷并非庐山的写生图,它以庐山、鄱阳湖为主景,囊括了画家足迹所到达过其它地域的景致。按地域划分《千里江山图》 卷中的景物,最南端的景致是闽东南沿海的福建仙游的双瀑和四叠瀑等,再向西北则是到赣北庐山、鄱阳湖一带,取景庐山外廓和鄱阳湖湿地及湖船、民居等,在吴郡,取景苏州长桥,在北上的沿途,将所见的漕船、客船收入画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