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史上“有传统有地位” 广东版画正走向多元化发展阶段
日期:[2017-10-01]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刘仑 买米的老百姓

■古元 八路军秋收

■陈烟桥 谈笑

■蔡迪支 野火

■唐英伟 卖果人

广东是一个在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史上有传统、有地位的版画大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情境不仅孕育了“折中中西”的岭南画派,而且走出了一批新兴版画的先驱。当时参与木刻创作的广东作者当以百计。其中的罗清桢、黄新波、陈铁耕、张望、陈烟桥等一批人从广东走出,积极投身沪杭等地的新兴木刻运动,之后有些又重返故里,在广东版画的建构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深圳大学教授陈向兵研究称:“广东版画是一步步从上世纪30年代因鲁迅先生的倡导而兴起的新兴版画,在著名版画家李桦领导的现代版画会的开启下,经历了40年代的成长期,到50年代、60年代的成熟期,70年代的相对低谷期,80年代之后的发展壮大期,以及90年代的新兴艺术观念发展时期,进而走向了当下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从中国汉代石刻、明清木刻版画

与民间年画中汲取营养

20世纪的广东版画作为新兴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现代性建构为目标,是一种以大众化为核心的现代性。另外,其现代认同在形式手法上表现为对外国现代版画的借鉴,以及从中国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即由中国传统的复制木刻向现代的创作版画的切换。

深圳大学教授陈向兵研究称:“广东版画是一步步从30年代因鲁迅先生的倡导而兴起的新兴版画,在著名版画家李桦领导的现代版画会的开启下,经历了40年代的成长期,到50年代、60年代的成熟期,70年代的相对低谷期,80年代之后的发展壮大期,以及90年代的新兴艺术观念发展时期,进而走向了当下多元化发展阶段。”

1934年6月至1937年7月间,李桦在广州组织成立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更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初创期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其作品数量之多,活动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为其他木刻社团所不及。

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的创作首先表现于对新兴版画初期欧化取向的转换,即从“拿来”后的被动模仿,到对东方风格乃至民族风格的自觉探索。其主要成员赖少其1934年创作的《纳凉》,深受鲁迅赞赏的李桦的《春郊小景集》等作品,均表现出向民族风转换的明显趋向。阳刻单线对阴刻的取代,构图的由繁复趋于明朗,以及水印技法的利用,颇具中国明清版画的遗风。按照鲁迅的要求与指点,广东版画家也较早地从中国汉代石刻、明清木刻版画与民间年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怒吼吧!中国》(李桦)、《饿》(赖少其)等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版画作品。

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齐凤阁认为:“这种民族文化意识的自觉,不仅对20世纪前期广东版画的艺术本体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新兴版画走出欧化阴影、趋向成熟亦有引领之功。”

陈向兵也表示:“一开始, 广东版画就出于个人的激情与认识及鲁迅的影响,选择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但一旦艺术的目标越来越接近大众的时候,当‘读懂’成为艺术的必需要素时,艺术风格向写实的转型就成为了必然趋势——这也是艺术家的使命所赋予的。”

创作围绕两大主题

民众生存与抗战题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罗清桢、黄新波、陈铁耕、张望、陈烟桥等一批人从广东走出,积极投身沪杭等地的新兴木刻运动,之后有些又重返故里,在广东版画的建构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1934年6月至1937年7月间,李桦在广州组织成立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更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初创期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其作品数量之多,活动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为其他木刻社团所不及。

30年代的广东版画是以描绘大众、教化大众的启蒙者的社会角色,与新文化建设者的身份,承担抗日救亡的责任与实现版画现代形态确立的艺术目标的。就整体而言,当时的广东版画创作围绕两大主题:一个是表现民众的生存状态,以描绘民众的疾苦、在死亡线上的挣扎、揭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一种批判精神;一个是抗战题材,以表现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及群情激奋的抗日行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而奋起抗日。

齐凤阁认为:“前者通过大众生活境况的直呈,力图唤醒民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木刻及其作者在当时倍受打压的缘由;后者是在民族危机的特殊情况下,爱国青年的本能、良知、艺术使命感的体现。但两者的接受对象均为大众,大众为其版画功能体现的对象。从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实现了描绘对象、接受对象与服务对象的统一。”

40年代是广东版画的重要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史诗性作品

无论从社会作用还是艺术发展哪个角度看,40年代都是广东版画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的解放区版画保持和发扬了30年代版画与大众联系及贴近现实生活的传统。在内容方面看,涌现出一批具有丰富内涵和历史厚度的史诗性作品。

值得一提的作品包括古元的《减租会》、《区政府办公室》,它们通过瞬间的场面反映了巨大的历史变革;罗工柳的《马本斋的母亲》以众多人物的不同姿态、表情,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胡一川的《胜利归来》、《牛犋变工》通过体现了一定本质特征的事件和形象,使作品具有了史诗价值。

齐凤阁撰文写道:“这些作品在民族形式的探索中亦是成功的范例。就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而言,解放区版画的史诗化与民族化具有深远意义。如果说史诗化从内容方面,巩固、确立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趋向,那么,民族化则从形式方面确立了现代版画的发展趋向。而广东的这些版画家堪称解放区版画的优秀代表。”

另一方面,李桦的《粮丁去后》、《快把他扶进来》等则不仅构图完整、造型准确,而且注重情节性表现与心理刻画。还有黄新波在香港创作的一批版画如《控诉》、《卖血后》等,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对当时黑暗社会揭露与批判,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在20世纪90年代后,广东版画在潘行健、郑爽等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版画家的带领下,像李全民、王文明、钟曦、罗必武、宋光智等“60后”与“70后”的版画家,他们鲜明地使广东版画转换到主体精神的彰显和艺术语言的拓展这个当代性审美品格的确立上。

(本文内容参考齐凤阁《战斗品格与本体建构——三四十年代的广东版画及漫画》、陈向兵《图像转向:版画的话语范式——广东版画发展管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