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挥毫过后为何难有佳作?
日期:[2017-10-01]  版次:[A22]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

■杨福音(著名画家)

什么是挥毫?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怪。其实,挥毫、笔会、雅集,都是指的一个意思,即有组织地叫画家当众表演。这种形式,我看中国绘画史上似乎也没什么记载,也许有,但我不知道。有时想,这可能是个研究课题。比方说,寻出八大等人挥毫的蛛丝马迹,搞出一篇有事实有理论的文字,可读性一定很强。

到了民国,挥毫似乎有据可查。我看过一幅照片,拍的是刘海粟西装革履,于1934年在柏林大学对着一小群洋学生,一边讲解,一边动笔。严格点说,这算不得挥笔,只能说是在讲授中国画。与如今的挥毫相比,无论是场面上,无论是气势上,总是望尘莫及的。

听说傅抱石作画很怪,怕人看,门帘关得严丝合缝。他老先生如今要是活在世上,时不时地要拖出去挥毫,不知会作何感想,至少也得学习挥毫的各项表演的特殊技巧不可。

如今的挥毫,你要是看了,那真叫做壮观伟哉。我选典型的描述一下。首先是主办单位不惜血本,从天南地北用飞机用火车运送画家,老画家一来还要拖儿带女。然后当然入住星级宾馆。挥毫现场则是一路画桌摆过来摆过去,像百家宴,成捆的红星牌安徽宣纸码起好高,等下就会不当回事的胡用起来。这里主持人宣布挥毫开始,画家蜂拥而上抢占摊位,最好的摊位,莫过于方便观众围得多,又好让电视台的摄像镜头摇过来。此时,摄像机的镜头就像探雷器一样,在人群中近来远去,拿机子的人恐怕并不懂画,何况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上镜就行。移来移去就停住了,镜头认定前面就是大画家,西装革履,男士女发很好。镜头摇过去,拍特写,再拉远,拍派头。如果都不满意,摄像师会指导你再挑一支大笔,蘸饱墨水,顺着他指示的线路一笔过去,画出四两拨千斤之势。这样,镜头拍好了,画却废掉了。

而一些老夫子画家在这种场合只能躲在弯角里一笔一划地做功夫,以为如此才对得起吃住行,还有润笔费。

挥毫好处无穷,一是培养画家,一是出产名人。坏处只有一个,钻营这种场合的人,出不了一个好画家。

挥毫多了,主办单位也不是一点戒心也没有。热闹了几场,发觉没有几张画值得留下来。于是,有的主办单位也找我商量,能不能将挥毫换个别的样式。我说不管采取什么样式,你们的最终想法是要留下几幅好画,其余像造宣传效应以扩大你们的影响均属徒劳,一点钱丢在水里响声都没一个。而且逢这种场合,画得好的人不会来。我说最好的办法是,你们邀上三两个画得好的,吃住随便,也不要声张,白天请他们出去游山玩水,晚上无事,他情绪一上来,定有佳作留下。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欲速则不达,道理是浅显的。该主办单位听了我的劝告,一做果然灵验。真是皆大欢喜,又不劳神费力,钱也节省了一笔。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