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为电子设备查病的“体检师”
日期:[2017-10-14]  版次:[A09]   版名:[基层党代表风采]   字体:【

党的十九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恩云飞

露耳短发、无框眼镜,素花连衣裙、黑色平跟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下称“电子五所”)位于广州天河东莞庄路的办公大楼里,恩云飞与其他科研人员并无太多不同。她有着科研人员的“标配”——思路条理清晰,讲话不紧不慢;也有着作为女性的特别——温柔、细致、耐心。今年,已是这位来自北京的满族大姐南下广东的第22个年头。

在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后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质量为先”已成为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恩云飞对此认识透彻:“没有质量可靠性,一切的装备就难以发挥效能。质量可靠性出了问题,小则是经济上的损失,大到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的目标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稳步提升我国的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

为科技工作保驾护航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通俗地讲是给电子装备、电子产品‘查病’‘看病’,像医生一样。”恩云飞打比方。

199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的她来到广州。“大到飞机轮船上的电子系统,小到老百姓用的摄像机、洗衣机、电视机里的电子系统,我们检测产品在设计、制造中的潜在质量可靠性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每一单活都是挑战。”恩云飞说。

一个芯片上可能有上亿个晶体管,为了找出问题,就像是要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准确定位,然后再探究机理、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也还真有点像刑侦。”恩云飞说。

作为老党员,她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然而这些耀眼的战绩并未被大众所熟知。“我们搞质量可靠性的,并不是飞船研发等那些显示度较高的工作,而是为科技工作保驾护航,很多成果有我们背后的支持和贡献,但从名利来说排不上。”恩云飞举重若轻:“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奋斗的日日夜夜。”

近五年来,恩云飞个人连续获得7项国防奖励,她的团队共获得8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突破,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已经授权专利12项。“应时刻保持强烈的科研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仅把工作当成一项职业,而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不忘初心,矢志不移。”她说。

“广东的开放成就了我们的事业”

“其实应该感谢广东,这里经济特别是电子产业非常发达,而且观点开放、超前,可以说是生机勃勃,年轻人到这里来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恩云飞说。

关于突破和超前,她反复强调:“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的科研工作就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创新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她举例:“十多年前我们进行集成电路失效机理和评价试验方法研究时,当时就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认为没用,但我们坚持要做出来。今天这些技术方法都已经成为标准,指导行业进行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提升。”

恩云飞认为,广东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一直对科技发展和质量强省非常重视和支持。“地处广州,我们十分关心广东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作为质量可靠性的专业研究所和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电子五所在民品领域每年服务的企业上万家,为其提供相关产品分析、检测、认证的服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广东企业,华为、美的、TCL都是我们的客户。”

对话

最关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

新快报:当选十九大代表,您有怎样的感受?

恩云飞:能够当选广东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心情非常激动,感谢党组织的信任。同时,我也认识到党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职责。我要做好学习准备,既要学习“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履行党代表的职责。对于即将召开的十九大,我非常期待。

新快报:在您眼中,这五年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

恩云飞:十八大以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很快,我们国家总是有振奋人心的消息出来。国家发展得快,对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需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作为从事质量可靠性工作的技术人员,要想提升并保障产品质量,我们的技术也需要不断提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装备的发展,可靠性工作也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不但能制造出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将来我们还可以预测可靠性、管理可靠性、利用可靠性,目前相关研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新快报:党的十九大就要召开了,您将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恩云飞: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科技发展,二是人才培养。2015年《中国制造2025》印发出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而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我们每年有5万博士毕业,数百万的硕士及本科生毕业,投入到国家科技和经济建设中,近几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再过几年这些年轻人就将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要用好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撑保障,形成全社会爱惜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

新快报记者 董芳 通讯员 肖文舸 曾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