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鉴定家谢稚柳评价其“当世已无人能为之者” 民国藏家张葱玉鼓励他学冯承素《兰亭集序》
日期:[2017-10-15]  版次:[A18]   版名:[收藏周刊·缅怀]   字体:【
■敦煌番马图

■行书七言联 释文: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晚荷图

■元人扁舟傲倪图

简介 吴灏,1930年出生于佛山市,曾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灏常用印鉴

著名书画家吴灏日前离世,生前曾言学习西洋画全靠丁衍庸

前不久,在行内的一个小型聚会上,谈及书画的鉴定话题时,大家不由自主地提到了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吴灏。他的名字经常会以这样不经意的方式出现,不少人对吴灏,似乎都有一种既熟识,又陌生的印象。熟识,是因为他“显赫”的家世与阅历,他是吴荣光的后人,黄少强的女婿,谢稚柳和容庚亦师亦友的忘年交,陌生则因为他一直很低调,甚少公开露面。10月6日,患病多年的他,驾鹤西去,享年87岁。今天,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下午3时在广州银河园殡仪馆仙鹤厅举行,其幼子吴泰面对收藏周刊记者的采访,哽咽难言,他沉重地写下了几句话:“父亲有偏才,自幼天性偏于文艺,其于绘画,书法,诗词,篆刻,散文均有成就。”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我学习西洋画全靠丁衍庸”

吴灏别字子玉,出生于佛山南海的书香门第。祖上是清代中叶有名的大书画鉴藏家。自幼酷爱绘画,从艺70多年。1942年,13岁的吴灏在佛山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黄少强结识,本欲从其学画,但因战事连年,最终无果。19岁的吴灏学画于赵少昂主持的岭南艺苑,随后考入省立艺专,师从丁衍庸先生习西画。吴灏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学习西洋画全靠丁衍庸。他最喜欢毕加索、马蒂斯。我就是那时候学西洋画的,我基本上是学高更、马奈。他是教我们素描的,这是基础功。”

吴灏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他“求师交友每多幸遇”,与画家谢稚柳和学者容庚亦师亦友就是典型例子。

吴灏20岁时在故乡见到谢稚柳的作品,认为他天资甚高,潇洒清逸而柔媚可爱。1953年,吴灏在广州经李天马介绍,将自己所临陈老莲的《隐居十六观》中之《嗽句》一图寄给谢稚柳。谢稚柳复信,称吴灏画笔清新而生动,两人书信往来,吴遂拜其门下,执弟子礼。但吴灏与谢稚柳,一人在广州,一人在上海,地隔千里,惟凭函授。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间,书信往还迭次不绝,书画鉴定方面时有交流。诗词方面,诗来词答,乐此不疲。吴灏绘画时出新意,必寄作品给谢稚柳指点。有人称吴灏临古的功夫是岭南第一高手,谢稚柳却说:“当世已无人能为之者。”

吴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与李天马先生于广州永汉南路仰忠街天马巷合租一前举人宅子,李先生教书法,吴先生教绘画。受李天马影响,开始临《兰亭集序》。后来,民国大藏家张葱玉建议吴灏,应该学冯承素的《兰亭集序》,又叫神龙本。张葱玉又鼓励他:“你写得好,我送几支兰亭笔给你。”可惜,回京后的张葱玉再无音信,五十岁不到就因病离世。此后,吴灏再学宋四家“苏黄米蔡”,其中,学习最多的是黄庭坚。小楷则学倪瓒和石涛,碑帖是学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

“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完美主义的。”

精诚所至拍卖行负责人陈绮雯在十几年前就拜师吴灏,当时吴灏同样建议她,书法应该学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在求师学艺期间,吴灏主要教导陈绮雯学习书画鉴定,她回忆说:“吴老师在鉴定方面建议我们要多看,多问,多商量。对于辨别书画,要从‘笔性’、‘画理’方面切入。”

吴灏在书画摹古方面尤为受人称颂,吴泰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家父有今日的成就,得益于早年的勤学苦练,对前人的作品,作了系统性有选择的临摹学习,如山水学石涛(清),董其昌(明),王蒙(元)等,花卉学八大山人(清),徐天池(明),工笔画学宋朝人的绘画,最繁重的工作莫过于摹写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了,其精工细致的用笔,学得惟妙惟肖,生动而不刻板,恰到好处,正如当代鉴赏家启功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他把吴先生比作一只高手的蜜蜂,把古人的名迹和大自然的山川景物比作花蕊,通过蜜蜂的辛勤采择,经酝酿而成蜂蜜。

陈绮雯还记得当初与吴灏谈论临摹话题的情景,“他跟我多次强调,临摹要做到一模一样,不能有自己的其他想法,只有先按照经典再求变,才能把古人养分吃透。”她说:“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完美主义的。”

10月1日,在医院养病的吴灏老师告诉陈绮雯,“希望自己还能多画画。”但没想到,五天后,他便驾鹤西去。

吴灏语录

中国画有六法,气韵生动最重要,很多中国的绘画是用线条来表现,所以要学写字。西洋画譬如野兽派、立体派也讲线条的,但它跟中国的线条不一样。中国画的线条有味道,赵孟頫讲:“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几句话代表了中国的文人画的风格,为什么一定要学别人的呢?在绘画世界,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不同的地方,西洋画是表现生活,中国画表现自己的哲学和文学,哲学和文学是两姐妹。

吴灏诗句

客里秋光识旧时,西风愁起鬓如丝,菊残又见秋将晚,冬尽烟寒早落梅。 山黛远,路何歧,此生寥落苦寻诗。镜花缘幻堪怊怅,转眼良宵月似眉。

——吴子玉《鹧鸪天·和谢稚柳》

学者评价

先生画材殊广,凡人物、花竹、鳞介、蔬果,天机活泼,无不工妙。书法则小楷学倪高士,飘飘仙袂,力若不胜,而行草多得黄涪翁遗意,豪气一逞,天地为之低昂,动静相悬有如此者。又雅善吟詠,诗馀婉约;复工篆刻,朱白高古。此乃先生能事之大略耳。

——著名书法家曹宝麟

吴子玉。我早闻其名,世之隐者也。海内仿石涛以大千为著名,子玉先生不似大千之精明雅健,但自然拙朴、苍润则过之。子玉先生传统功力深厚,诗词、书法、篆刻皆卓尔不群,其篆刻得简琴斋神韵。《道常无为》《鹜道人》《道庵》《怀萱堂》《吾道畸孤》等,置诸近代第一流金石众中亦稍无逊色,钦迟无限。大千、稚柳之艺术,高明精丽,较能迎人,但稍嫌匠气。子玉的艺术无媚人之心,清朴畸孤,如其所自述,今世能真赏之人已寥寥,但知音不在多,见素抱朴,吾道不孤。

——台湾艺术家、学者何怀硕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