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2020年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 国家创新中心城市(2)
日期:[2017-10-20]  版次:[A11]   版名:[聚焦十九大·创新粤章]   字体:【
■2017年7月5日,天河区举行“1+1+8”产业扶持和科技创新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

创新阵地

天河:创新指标连串“第一”,内生发展动力强劲

在刚刚公布不久的广州上半年经济榜单中,天河以1930.76亿元的经济总量继续名列榜首,同时保持9.6%的高位增速。连续10年,稳坐广州经济“头把交椅”。一个天河贡献了全市1/5的GDP,以花城广场为核心的城市新中心成为新广州的最佳形象代言,一连串科技创新指标“第一”背后,天河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不容小觑。

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商务服务是天河区四大主导产业。在全区140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企业达923家,占比66%,6家企业入选全国互联网百强,总量全省第一。

天河正在推动这些大事:加快规划建设天河智慧城、天河“互联网+”小镇、广氮-奥体片区以及“村里的众创空间”等价值创新园区,力争未来5年新增75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产业载体;着力培育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集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至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

越秀: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提升“民生强区”

越秀居于广州老城区之首。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积聚为它贴上了民生强区的标签。“十二五”期间,它以全市面积不足1/200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7的GDP,2016年全年GDP高达2909亿元,距离3000亿元大关仅一步之遥,稳居广州市经济强区“三甲”。

越秀将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小镇”。以黄花岗科技园区为主载体,扩容16倍,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成营收超千亿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并成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依托周成虎院士为首席科学家领军的中国国家地理文化创新创意团队,共建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地理信息产业集群。

以“互联网+知识产权”,打造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价值创新园区,将商标经济培育成越秀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互联网+传统商贸”,推动传统商贸业和传统专业批发市场转变营销服务模式,向展贸型、体验型、品牌化的高端商贸业转型。

黄埔:“黄金10条”释放红利,“风投10条”助推创新

黄埔区,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的桥头堡,总行政面积484平方公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广东9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合署办公,实行“五区合一”管理体制,统称广州开发区。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其在创新方面的实力,全区上市企业4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1/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78%,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

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亚伟曾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是广深科技走廊的主要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顶点”,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

南沙:率先发力人工智能 打造未来智能城市

地处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从国家战略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到广州城市副中心,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南沙已成为未来“兵家必争之地”。

“南沙将理所当然地成为IAB战略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尤其在人工智能上率先发力。”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蔡朝林曾这样表示。南沙的人工智能产业,以建设“AI+城市”的新型智慧城市为契机,建设互联网和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统一和开放式的大数据平台、打造物联网企业聚集的物联网小镇,创造理想的AI应用环境,打造未来的智能城市,推动AI应用和核心产业发展。

海珠:将海珠岛打造成性价比最高的“创新岛”

地球人都知道的微信在哪儿诞生?地处广州腹心的“海珠岛”。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引起的一场“创新风暴”和“互联网新浪潮”,吸引了腾讯、复星、阿里巴巴、欢聚时代、科大讯飞等巨头抢滩登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未来十年,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定义为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全球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优选地。今年的海珠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了“创新之区”蓝图,首要工作即把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价值创造的引领区;聚焦互联网服务、新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抢占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打造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先行区、国家级“互联网+”创新示范区、全球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优选地。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大国际创新谷和南中轴创新带被纳入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和海珠湾滨水区共同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

番禺:每年不少于1亿元资助奖励产业创新人才

凭借连接莞深的地域优势与广州大学城的人才资源,番禺区在创新资源转化与平台搭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番禺已出台若干科技创新发展扶持政策,围绕构建番禺创新生态系统,确立了到2020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及九大项共31条具体工作任务。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家门口实现创新创业就业。

番禺区将节能科技园、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南岸地区创新发展核心区整体以“广州国际创新城园区”命名,并成功纳入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吸引全球创新企业与人才。从今年起,番禺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用于产业创新人才的资助、奖励、补贴等,创新领军团队最高可获千万元资助。

番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广东省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

有数有据

科技投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科技支出114.6亿元,实现2017年达到108亿元的目标。

高企培育:首批向省推荐高企申报认定2995家;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6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46.4%,同比增长11.6%。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孵企业数量280家,上半年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52亿元。

发明专利:1-5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13471件,同比增长29.0%,授权量3860件,同比增长14.0%。

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73家,累计420家,进入创新层企业55家。

科技金融政策:截至8月15日,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为760家企业出具贷款确认书,新增授信金额20多亿元,总规模突破70.5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外部评价:在世界权威城市排名机构GaWc发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广州首次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连续两年排名《机遇之城》报告榜首。

■策划:冯树盛 张英姿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李应华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朱清海 谢源源 吴晓娴 方阳麟 通讯员 陈宏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制图:廖木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