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今年“双11”不一样的狂欢盛宴(2)
日期:[2017-11-06]  版次:[A30]   版名:[财商周刊·新营销]   字体:【
■制图/廖木兴

(上接29版)

人工智能技术主导 一场电商巨头们的科技竞赛

“每次打开页面,看到的商品似乎都是我所需要的,忍不住就下单了……”相信这是现在不少网购一族在登录电商网站时的感受。随着网上平台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消费者的热情趋于理性,如何吸引网购一族的注意力,成了所有电商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在新技术方面努力的方向,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把网购一族最需要的商品尽快推到他们面前,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线上线下消费更为便捷。

早在此前的网商大会,阿里天猫率先放出了“无人超市”、“无人口红贩卖机”、“汽车自动贩卖机”等大招。而今年,京东无人超市和便利店抢先落地,将亮相“双11”。“双11”期间,京东自主研发的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将在京东全球总部园区正式开业,其中包含“智能货架”、“智能感知摄像头”、“智能称重结算台”、“智能广告牌”等模块,能灵活组合,适应超市、便利店、加油站、机场、酒店等各种应用场景。

支付宝智能客服的“未问先答”的主动服务预期将对今年“双11”的智能化和服务品质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以前“双11”时,客服是压力最大的团队之一,甚至都没有多少时间上厕所。新一代的智能客服系统的智能体现在猜测问题、智能提醒、主动提问等,当用户打开了支付宝“我的客服”页面,或许还没提问,智能客服已经通过行为轨迹、服务需求模型,提前做好准备,并呈现出“猜您想问”的定制化服务内容,客服人员无奈争夺“金膀胱奖”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

蘑菇街则依托大数据分析预测“双11”爆款单品。数据显示,在华南区域,本季Oversize套头连帽卫衣剁手指数最高,而想买长款刺绣装饰直版毛呢大衣的女仔多了将近40%。蘑菇街时尚商品总监张欣说,“时尚可以预见,通过大数据来洞察和预测商品潮流趋势,能够帮助平台挑选出更新更好的款式商品,提供给消费者,在‘双11’这个消费节日中,让消费者体验真正的精选。”

艾媒咨询分析师Liz指出,“今年‘双11’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的加入,只是商业智能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会止于电商,在未来这些技术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广更深入的应用和发展,‘双11’也将会变成巨头们的科技竞赛。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增长会趋于平稳,但对于唱衰‘双11’我从不同意,因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进来,推动‘双11’向下一个突破点进发。”

★品牌出海成新战场

把中国制造卖到全世界

品牌出海成为今年“双11”期间阿里巴巴和京东这两大电商巨头对垒的新战场。10月26日,阿里巴巴表示,今年天猫将帮助100多个中国品牌出海,12亿国货直抵全球,其中就包括海澜之家、九阳、格力等100家中国大牌企业,让国货借船出海,将天猫销售平台作为引擎,以阿里的全渠道体系为依托,把中国制造卖到了全世界。

京东干脆将今年的“双11”定位为“全球好物节”,“双11”当天,京东不惜血本地重资投入,推出海外市场免邮服务,中国大陆之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不但可以通过京东实现全球购买,还可以享受免费的送货上门服务,还有包括美的、小米、苏泊尔在内的200余家中国品牌和京东一道“扬帆出海”。

11月2日,京东和尚泰集团宣布将面向泰国和整个东南亚消费者推出一个全新的线上零售平台,有意在泰国再造一个“京东”,以此应对天猫海外联动其控股的东南亚最大电商公司Lazada,在今年10月连续开出印尼、菲律宾、泰国站等多国“淘宝优选”,带领国货品牌以本地化服务满足6亿东南亚消费者的需求。

唯品会继续坚持“全球精选 正品特卖”路线,“双11”期间除了精选全球4000多个优质品牌外,同时迎来Marc Jacobs等高端大牌官方入驻,还有分布在全球的1600名专业买手,结合唯品会大数据能力积极备货。

对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纷纷“出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存在以下几点原因:“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政策鼓励;海外布局发展需要;支付平台全球化;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剁手一族看过来

“双11”促销红包满天飞

这些电商“猫腻”你要知

在“双11”年年频频捷报频传的同时,各类消费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统计受理的消费者“双11”维权案例显示,“双11”后一月内是消费投诉高峰期,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同比上年增长18.60%,2016年同比上年增长26.27%。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双十一”网络消费预警》,让消费者多个心眼,警惕商家常用的广告“猫腻”。

1电商专供没明确标识

专柜验货不靠谱

“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可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消费提醒:遭遇“电商专供”上当受骗行为,消费者可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维权,下单前仔细查看商品的介绍,并保留下单凭证(订单截图、与卖家沟通的聊天凭证等)。

2 赠品藏“猫腻”

不能享受常规售后服务

电商促销的惯用伎俩之一是商品附带赠品,而一般情况下,赠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卖家通常都会以是赠品为由拒绝保修。

消费提醒:法律早已有明确规定,赠品也要保修。消费者下单前,对于商家宣传的活动页面进行截图保留,以防商家不按承诺发送赠品。赠品通常都没有发票,所以质保卡就成赠品保修时的唯一凭证。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让商家在质保卡上加盖公章。

3 先涨价后打折

优惠与实际宣传折扣不符

“双11”临近,各电商平台的宣传促销正盛,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电商促销活动更加考验消费者的“智力”,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等,让消费者“傻傻算不清”。

消费提醒:面对商家轮番促销广告,消费者需保持清醒,货比三家,对于心仪商品,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双11”价格进行对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对于商家先涨后降等行为积极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4 预售模式“坑”不少

规则不清“陷阱”多

所谓预售,即商家使用支付定金的方式,让消费者提前购买,双十一当天支付尾款,双十一后发货。然而商家也在预售环节玩起了花样,各类眼花缭乱的预售活动让消费者吐槽不断。

消费建议:对于预售款,不要轻易支付定金,想明白了再支付定金。对于商家定金不退的,可向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和有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