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囤货是不是一种病
日期:[2017-11-09]  版次:[A35]   版名:[女人帮·热辣生活]   字体:【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CFP/图)

再过两天就是“剁手狂欢节”,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营销促销手段,让人的买买买欲望被激发到一个“爆点”,大家都会利用双十一的促销打折网购很多东西,但有些人的购买欲却属于超乎寻常地惊人,所购物品数量早已超出正常使用值,达到了可以堪称“囤货”状态的买买买程度。

这些被大量购买而囤积起来的商品,有些甚至可能直到商品的有效期已经过了,买家也没来得及用上它们,但是有囤货心理的人似乎身边又真不少,有的人囤货都囤到了能直接开店了的地步,这种买买买的方式是不是一种“病”?在囤货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一般人一般性地买买买,相对比较有计划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双十一这样一个折扣力度较高的时间节点上购置生活必需品,这是正常的消费行为,是有“度”的,只有当那些因购买和囤积了大量的同类商品进而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行为,才算“病态”——爆棚的购买欲、失控的自制力。

准确地讲,囤货,也不能完全称之为“病”,因为从心理的角度看,喜欢囤货式买买买的人,通常都比较焦虑,而买买买的行为和囤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Ta的某些焦虑。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喜欢囤货、聚集大量物品在家里的,是不是“恋物癖”啊?还真不是,至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囤货式买买买的背后,与是不是“恋物癖”,关系不大,反倒是更可能与这几种心理表现的关系更直接——缺乏安全感、从众心理、刷存在感的心理、竞争和攀比的心理。

安全感,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稳定、安全、确定、可控——这四个词可以视为对一个人是否有安全感的基本释义。在心理学上,人应该有八个重要的安全感,即情感的安全感、身体的安全感、社会关系的安全感、法律的安全感、收入的安全感、福利的安全感、住房的安全感和生活环境的安全感,具备这八个安全感,生活状态才相对安心和踏实。

而安全感欠缺的人,对事情容易有不必要的过度担心,对人对事容易抱怀疑态度,不信任他人,容易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又希望能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所以Ta会通过追求物质方面的安全感,来抵制精神层面的安全感缺失。使劲买、大量囤,总觉得自己各种东西都缺乏、都不够、都需要,通过物质的极大丰富来弥补欲求不满的感觉,这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征。

双十一,别人都在疯狂剁手,你要是不剁,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让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认识等,表现出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大多数人的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被从众,所以在心理学的定义上,通常从众性强的人,多半是缺乏主见、容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并付诸行动的人。

通过囤货式买买买刷存在感的这一类,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精神世界“寂寞空虚冷”的表现,Ta的自我觉知可能相对属于较缺失状态,希望通过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举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比如疯狂购物、晒数额夸张的购物清单等,都是在寻找存在感。

那么竞争和攀比的心理又是什么?在心理学当中,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之间发生偏差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基于这样的认知,导致个体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被过分夸大,同时虚荣的动机也跟着增强,甚至可能产生比较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攀比心理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是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负性攀比是消极的、伴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

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容易一味沉溺在攀比中无法自拔,这其实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不好,在囤货式买买买的群体中,必然会有负性攀比心理的一部分人,借这样的疯狂购物行为满足攀比的心理。

所以你看,在囤货式买买买的背后,其实是那么多的心理因素在搞事情呢,欢迎剁手族们自觉对号入座,如有雷同,那是必须的。

囤货有风险,要囤需谨慎,理论知识暂且告一段落,接下来请读者们继续翻页,让我们去看一看那些年因为囤货所以遭遇的各种“囧事”,也看一看达人们的经验分享,告诉你如何利用双十一的折扣优惠有限度地囤货,想必对即将到来的剁手节,多少有些帮助!

●心理咨询专家

王靖贤

医学院五年制应用心理学学士、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园艺治疗师,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终身会员、心晴门诊心理中心主任。熟练运用精神分析、沙盘游戏治疗、CBT治疗、绘画治疗、团体治疗等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困惑,调节身心灵平衡,擅长处理儿童及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