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HR有话说 线上教育不适合自觉性差的人
日期:[2017-11-10]  版次:[A18]   版名:[CBD·公司人]   字体:【

这边厢,一群网上课程的狂热爱好者不断地通过各式各样的网上课程进行自我增值;那边厢,他们的老板、HR和线上老师对于这种报读网上课程的现象泼了一些冷水。他们说,网上“充电”是好事,然而,线上教育的效果因人而异,警惕性不强的年轻人也许会被鱼龙混杂的“学习班”圈子迷惑,自觉性差的则可能让“充电”流于形式,无法坚持下来,光看到打卡发圈没看到真实长进。

■新快报记者 罗韵/文 廖木兴/图

BOSS说

线上教育好坏参半 年轻人要有警惕心

某制造业公司总经理具先生管理着公司和工厂的数千名员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他对线上教育的看法则好坏参半。作为几个CEO私董会和高校EMBA学习班的成员,他认为,线上教育应该要因人而异,并不适合所有人。

以他自己为例,“近几年,我的企业和工厂面临经营困境,一方面成本攀升,一方面货销不出去,压在仓库里,银行的贷款和供应商的货款都还不上。那时候的我束手无策,病急乱投医,为了拓展销售渠道,在朋友介绍下参加了很多类似的线上线下的学习会,奔着结识人脉去的。”

他交了许多入会费,也认识了许多跟他处在同样困境的企业主,更重要的是花费不少时间来参加学习会组织的活动,甚至还从紧巴巴的运营预算里挤出钱来跟新朋友搞项目,建公司,试图转型。

可是那时候,参加学习会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却花了不少钱和时间。“这种线上学习会,因为进入的门槛低,大多数风格也是松散型的,难免会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带着功利心来的多,想学习上进的少,有的人也许还带着不良的企图。大家都交了钱加入进来,管理者也很难一一去辨识和处理。虽然说大家都成了同学朋友,毕竟还是有差距的,微信群里面聊天发红包没问题,深入交流、合作什么的不太现实。”

具先生常常跟公司的年轻人交流,聊到线上教育话题的时候总是叮嘱他们,对陌生网友要有警惕心,“可别傻乎乎被人骗了,跟人学坏了也不好”。

后来,他参加了一些朋友介绍的私董会,因为工作忙碌,大家的学习和交流也基本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进行。进入门槛和入会费用也高了很多,劣质人脉和学习内容相应减少。

“会定期组织大家在线上作主题交流,也会邀来一些导师讲课,这是我们最愿意听的。我们这个圈子会员,年纪都不算小,一些企业主甚至用智能手机也用得不太好,有的还不会拼音打字,但是大家都对探讨如何度过行业困境,吸收国际上的一些知识和观念特别感兴趣。会员们都是日理万机的人,排除万难也想挤出时间来参加。”

他回忆说,有一次,某高校经济管理学的教授应邀进群来跟企业主们分享传统行业转型的话题,“我们平时在一个群里进行交流,每次主题演讲之前大家会报名交费,然后管理者临时另外拉一个群,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分享还会限制参与人数。这个导师很出名,给很多企业看过病,我们想方设法抢名额,竞争特别激烈,狼多肉少怎么办呢?有些同学干脆就搞竞价拍卖,把入场费抬高了好几倍,一样是抢破头。”

HR说

为了打卡发圈而学习 没学到什么干货

某外企HR的钟小姐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所在公司的年轻白领们或出于上进,或出于跟风,多多少少都参与了在线教育,有的是学习语言、业务能力等职场本领,有的是跟文学、手工等兴趣爱好相关,关于这些软硬实力的充电,都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她作为HR都是乐见其成的。

“不管怎么说,主动地去自我增值肯定是好事情,对个人生活、职场晋升都是有好处的。我也接触了不少线上教育平台,跟高校和企业办的培训班还是不一样,约束力比较少,主要是靠大家去自觉学习。那么对于自觉性比较差的年轻人来说,线上充电的形势可能就容易流于形式。”

她举例说,一些公司里的年轻人,在朋友圈里晒出学费回执和课程表,“昭告天下”自己报名了某某学习班、某某读书会,貌似有模有样,一段时间下来上起课来却有一搭没一搭,现实里也没看到有多少长进。“说白了就是,为了打卡发圈而学习,没学到什么干货。”

有此一说

七成学生 没能坚持学下来

Dora是一名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在业余时间她也在某语言网校上开设自己的直播课程,同时运营着个人微信公众号,发一些原创短文,用来吸引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网友。

在她担任线上教师的一年半时间里,“大概教过几百个学生了,每一个学习时间长的我都会在电脑里建一个档案,给自己做记录用。前段时间翻来看,可以说,七成的学生都没有完成我的第一阶段课程也就是前20节课,有的ID登录了两三次就不见了,学费等于是白送了我一大半。”

她苦笑地说,她的学生们把她的课程当做“下载新游戏玩了两盘,不好玩就删掉了”,后来她备课的积极性也降低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