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孙通解字
日期:[2017-11-12]  版次:[A22]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
■大禹碑

书法非常道

周朝时,人们发现了文字的创造者仓颉的墓碑,不过碑文上镌刻的文字无人认识;春秋战国时的孔子也见过此碑,但也不认识。到了秦朝,丞相李斯认识了其中的8个字,而待诏博士叔孙通精通儒术,善解古文,他可以认识其中的12个字。后来,叔孙通转投汉王刘邦,在汉朝官至太子太傅。有一天,汝阴侯夏侯婴驾车来到东都门。这时,那匹马嘶鸣着跼跽不前,而且还不停地用前蹄刨地。夏侯婴甚感惊奇,于是命人掘地三尺,结果从下面挖出一个石郭,只见上面隐约有一些文字。他命人将石郭上的泥土洗净,上面的文字清楚地显现出来。原来都是些非常古怪奇异的文字,夏侯婴和左右的人都不认识。他只好请来善解古文的叔孙通。叔孙通博士果然不凡,来到后,看了就说这是“科斗文”,接着他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一一翻译出来。

八公山人语

今传有东汉《仓颉庙碑》字为隶书而非古文。史传仓颉的故里和墓碑曾有多处,而此处记载的古文墓碑可能就是其中之一。经过秦朝小篆对大篆文字的简省以及“隶变”以后,汉代隶书成为通行的文字,人们对大篆及其以前的古文字越来越陌生,对于上古文字则更加不能辨认。同时,先秦古文的遗迹却又不断被发现,人们常常要面对认识古文的问题。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共收文字9353个,另有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这里,叔孙通辨认出来的“科斗文”就是属于大篆古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齐、鲁、三晋之间的一种古文字书迹,它与《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字形接近。有人说后世流传的《大禹碑》便是这种“科斗文”,传为大禹所书,至今无人能识。明代杨慎虽然曾为《大禹碑》释文,但后人称他多是臆测,不可信。(转载自王世国《书法非常道》)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