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线江景”不再建超高建筑, 体现理念转变
日期:[2017-11-16]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周山

近日,广州市国土规划委发布了《广州市建筑景观设计指引》成果,在用地设计条件、规划审批阶段对建筑方案进行引导。今后,珠江两岸一线滨江建筑将严控招牌广告牌,滨江一线建筑高度和面宽都有严格控制。此外还提出,尽量避免兴建单独式的过街天桥或步行连廊等。

按照指引,广州将继承传统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的独特城市风貌,塑造完整的城市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文化发展脉络。如果能按前低后高原则,控制建筑高度,那么就要求一线建筑高度原则上应少于建筑退让开敞空间和保护建筑的距离,并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面宽,形成“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层次。

现实中,由于各方利益博弈,要贯彻“前低后高”的试想,确实需要花费长期坚持的努力。如果是新建城区因为属于白纸一张,或许还有比较大的规划先行可能。而面对已成体系的城市结构,“前低后高”的实现是有其难度的,只能缓慢推进、改造和过渡。其实早在20年前就有不少专家提出珠江两岸不适合高层建筑围堵形成屏风,也多次提过“前低后高”理念,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广泛推行。

由于珠江两岸幅员狭窄,没有天然坡度,同时地皮昂贵,追逐更高层始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与此同时,要打造城市天际线比如珠江两岸的轮廓,必然要求沿岸建筑高度错落有致。职能部门需要对每一栋建筑的高度申请进行严格洗牌,让一部分高度低一些,让另一部分高度长起来,间隔还要促进摩天大楼的形成。此间的功夫,确实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调控:既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牺牲了城市的面目,也不能只顾蓝图的美丽,压制了经济的活力。

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次的指引再次强调了行人的地位。包括提出构建安全舒适、通达的步行系统,高品质慢行交通,提升舒适的步行体验。比如步行连廊和天桥等应结合人流量大的设施或建筑设置,让天桥发挥复合功能。此外,还鼓励将街区内步行空间连续化和对公众24小时开放,形成整体、宜人和便捷的步行系统。

让行人有更多的行走可能,这体现了规划的人本理念。要实现这个理念,就得用经济和行政政策鼓励写字楼建筑在首层开放给公众。比如可以设置零售、餐饮、康体等设施,而不是像现在那样与外界隔绝,成为私家领地。这个理念同样早就出现在许多发达城市,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公众交流空间。当然,为了弥补开发商的公益成本,这部分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是不能纳入其中的。

广州城建形象要完成向精品化、人性化和国际化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前也有不少保护政策和规划蓝图出台,管理规定也越来越细致,关键是有关部门能全力保证规划的稳定和专业水准,不被复杂的商业势力影响了城市大局。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