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巧妙打破老城区桎梏 将有限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日期:[2017-11-20]  版次:[A09]   版名:[城事]   字体:【
■“修旧如旧”的旧城改造体现出“越秀智慧”。

■去年底,金融街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民间金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开栏语

作为最古老的中心城区,一直以来,越秀区都是广州的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其地位举足轻重。

在不足1/200的土地上,贡献了广州1/7的经济总量,稳居“三甲”;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就广州最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教育医疗资源底蕴深厚,可谓一枝独秀;千年商都的基因,更是亘古未变传承至今……这是钟灵毓秀的越秀,大家闺秀的越秀。

然而,地理空间有限,成为发展最大的掣肘;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都需要攻坚克难;以最小的面积承载了最大的人口密度,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亦任重道远;老城区环境的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再开发,更需探索创新……这些矛盾和困难的解决与克服,需要越秀人的集体智慧——判断决策执行的智慧,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

为此,新快报推出“发现越秀智慧”系列报道,透过越秀区改革创新发展的点滴实践,一起感受并期待一个再起之秀的越秀、秀外慧中的越秀。今天推出第一篇:商·道,明日推出第二篇:管·道,敬请垂注。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实习生 任丽珠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虽然气温忽夏忽秋,2017广东时装周-秋季在广州如期举行。作为时装周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雅颂》李当岐人物画作品展在越秀区的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同期展出。李当岐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画展落户广东时装周,在时装城总经理卜晓强看来,是服装界的一次时尚对话,“十年前,这里的主体还是被用作酒店,服装批发都是散小乱的状态,根本不会想到会和艺术结合起来。现在,我们要完成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升级,路还很长。“他告诉记者。

长久以来,越秀区商业气息浓厚,随着时代发展,专业市场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区域发展也需要更大的经济支撑,为此越秀区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番探索。该区以“三旧”改造、楼宇升级为抓手,优化现代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传统中轴线区域业态。以广州民间金融街为载体,实施“金融+”计划,建设现代商贸金融集聚区。以低端专业市场为突破口,大力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引导各类资源向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服务业汇聚。

专业市场升级

越秀区成广州市专业市场平台建设试点区

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总经理卜晓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流花地区服装市场悄然成形。1993年白马服装市场开业更发挥了极大的龙头带动作用,在短时间内就促成了流花服装在国内服装批发行业内较高的知名度。

经过流花服装人十几年的探索,流花服装商圈的经营模式已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服装批发零售的初级交易形态逐步向集商品、信息集散与会展、物流、商务、设计、策划综合功能于一体的高级交易形态发展。

根据统计,越秀区专业市场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272 个),且覆盖3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扎实,影响力大,产业转型升级意愿强烈,同时越秀区政府积极谋划,创新推出系列促进行业发展措施,成效显著。越秀区最终被广州市确认为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首个试点区。

广州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首期将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数据挖掘与诚信溯源、一站式O2O产业服务平台、全球供应链采购信息配对、招商租赁与项目培育、商情监测与指数发布等服务内容。饮得试点头啖汤的越秀区希望平台通过互联网+可解决老城区专业市场面临的交通、物流、安全、信息不对称、交易受时空限制等诸多痛点,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添一创新元素。

今年,在越秀区大力推动下,以白马等流花服装商圈内市场为重点试点的广州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还被纳入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典型经验和模式,向全国复制推广。

民间金融街

找到政府与企业的新关系

在流花地区沿着人民路一路向南,就到了珠江边的长堤大马路,这里是岭南“十里洋场”商业文化集散地和现代金融发源地,广州民间金融街(以下简称“金融街”)就在这里。去年底,金融街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民间金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金融街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广州民间金融街所在地——长堤在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繁华和辉煌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逐渐变成酒吧、网吧、士多、招待所、路边摊集聚的老旧街区。金融街园区建设时,创新发展模式,将旧城改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不仅定位为一个产业项目,更将其看作是一个老城区更新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样板。园区挖掘长堤百年金融历史,注入金融主题,探索出了一个成本低、效益高、群众关系和谐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

其中“修旧如旧”的旧城改造和“高质高效”的产业升级最能体现“越秀智慧”,园区建设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思维,采取了保护、更新、再利用历史旧建筑的模式——整个园区对绝大部分原有历史旧建筑、空置物业进行加固、整饰,腾笼换鸟、置换产业;引导有创新活力、资本密集型、环境污染小的民间金融企业进驻,置换原有的酒吧、网吧、士多等杂乱业态。这种改造模式,在保有岭南建筑骑楼风貌的同时,还发展了金融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税收增加,为旧城改造探索出新路径。目前,金融街已经有6家世界500强、17家中国500强投资的企业进驻。

金融街的成功探索还体现在一个数字上,去年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广州民间金融街”区域品牌价值208.35亿元人民币,在服务业区域品牌价值全国排名第五。

楼宇经济

克服土地制约 楼宇上“星”组团发展

越秀区利用长堤大马路附近区域的老旧物业,更新打造成全国首条民间金融街,这只是该区发展楼宇经济的一个缩影。越秀区发展楼宇经济,是顺势而为。根据统计,越秀区辖内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90%,“可以说没有任何可以开发的地块了,那我们就只能从楼宇中去做文章了。”越秀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老城区越秀不但受到土地开发的限制,还遇到载体老旧、配套不完善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秀区在硬件方面用政策鼓励楼宇升级改造,为楼宇提供资金奖励。

越秀区对楼宇经济的重视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4年,越秀区就成立了广东省首个楼宇经济协会,上述负责人介绍,这是为了把优秀楼宇组合起来,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帮助。2016年越秀区重点商务楼宇实现税收超220亿元,占全区税收逾六成;税收亿元楼宇数量也由2014年的39栋,到2015年的45栋,再到2016年的52栋,实现“三级跳”。11月初,越秀区召开2017年越秀金卡首发暨星级商务楼宇发展大会,广东国际大厦、中华国际中心等32栋楼宇从全区366栋重点商务楼宇中脱颖而出,获评星级商务楼宇。获评的32栋星级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145.8万平方米,产生税收63.38亿元,占越秀区全区税收收入近两成,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产生的税收收入高达4347元。

这些“星光熠熠”的楼宇,正逐步成为越秀区吸纳、孵化、培育和壮大企业的核心载体,为越秀区经济高位增长和企业稳定发展提供空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