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民间组织引入国家级非遗创客 活化广州城区仅存古驿道
日期:[2017-11-23]  版次:[A06]   版名:[深读]   字体:【
■增城区中心荔城夏街村,一条长约800多米的青石板大街是广州城区内仅存且保存完好的一条古驿道。

■“广州榄雕”非遗传人周汉军以创客身份落户增城夏街村,并将一栋清末的老房子修缮改造为工作室,今年8月挂牌为“广州榄雕”传承基地。

古村失修衰败,非遗濒临失传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黄婷 ■摄影:何姗

一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濒临失传;一个是广州城区仅存的明清古驿道及其穿过的千年古村,但村民早已迁出,成片的古祠、老宅多空置、衰败,在增城古村之友协会“非遗+古村+古驿道”的模式推动下,都在焕发新生——“广州榄雕”非遗传人周汉军以创客身份落户增城夏街村,并将一栋清末的老房子修缮改造为工作室,今年8月挂牌为“广州榄雕”传承基地,夏街古村、古驿道的保护活化由此拉开帷幕。

周汉军的工作室“榄人榄园”位于古驿道上的荔城街夏街路18号,是夏街村第一个被活化利用的古建筑。今年5月,增城古村之友协会在古驿道上创立了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夏街路39号),发掘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古村保护与活化的社会创客、手工艺人进驻,通过统一规范的筹划与管理,对接政府资源,线上和线下募集资金,复兴古村古驿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由民间自发、自生性力量推动的古村、古驿道活化模式得到了政府部门、学界的肯定与支持。

增城古村之友

帮助榄雕创客修缮老房推广非遗

自廻龙关门楼走进增城区中心荔城的夏街村,一条长约800米的青石板大街夏街路从南往北贯穿全村,通往南门,直抵以前的县城,这是广州城区内仅存且保存完好的一条古驿道,古时官员赴任增城必经此道,且必须步行。目前古驿道两旁仍遍布着上百座清末的古民居,10座已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祠堂、门楼、古庙,完整的古街巷。

遗憾的是,这些老房子有的空置,有的挤住了外来打工者,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外墙、屋梁已开裂,有的屋顶杂草丛生,有的被乱改建。

2015年底,增城古村之友协会会长武文溥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州榄雕的传承人周汉军结缘,共同复兴榄雕工艺与文化。广州榄雕是自明清时期起流行于增城一带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但目前濒临失传。他们希望修缮一间老房子,作为榄雕工艺展示、交流与推广空间,向市民定期开展公益培训,同时又可以保护活化老房子。最终选择落户历史底蕴深厚、古建资源丰富的夏街村。

“古村之友”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一个以古村保护与活化为使命的非盈利公益型社会组织。增城古村之友协会是其分会,致力于建筑修缮、技艺复兴、文化保育等。

武文溥着眼的显然不只是一个项目,他说:“我想先做一个点,把其他非遗手工艺人集合起来,比如广府刺绣、增城剪纸等,通过这个项目带动整个夏街村活化。通过众创空间,帮助他们创业,解决增城濒临失传手工艺人的痛点:他们年纪大了,不懂电脑,不懂宣传、筹款、市场开拓,没有人帮他们争取政府相关扶持政策。”

武文溥认为:“如果纯粹用商业手段来推动,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于是,增城古村之友帮助周汉军向持有夏街路18号房子产权的村经济合作社谈下了10年的租约。2016年12月,帮助周汉军的创业项目“榄人榄园”参加了由中国古村之友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通过公益众筹筹到了七万多元的资金。

他们用筹到的钱来修房子、买制作榄雕的工具。

今年5月20日,“榄人榄园”开业,平日里免费对外开放,你可以观摩周师傅做榄雕,也可以欣赏他的榄雕作品。

参加大赛、开公众号、不断见报,通过半年多的宣传,广州榄雕渐渐被人所认识,周汉军从当初交电话费都有困难,到现在逐渐打开了产品销路,成为目前增城惟一以榄雕为业的手工艺人。

而他租下的老房子,曾经做过酿酒作坊,湿气重,对老房子破坏大,经过修缮,又办起了对外开放的工作室,村民们看了都很认可,等周汉军再为其他手工艺人租下这个房子周边的两栋房做工作室时,村民都很乐意。

创办众创空间引入一批手工艺人活化古驿道

在“榄人榄园”开业的同一天,由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增城古村之友协会发起创立的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也在同一条街上挂牌开业。

修复南粤古驿道是广东省政府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省政府要求“深入挖掘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内涵,凸显岭南地域特色,延伸和拓展我省既有绿道功能,并以古驿道串联偏远乡村地区,对促进农村旅游发展、推进精准扶贫、改善农村环境,进一步发挥名镇名村示范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专业力量作用”。

今年7月,武文溥所在的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承接了增城区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规划项目,确定了夏街村段古驿道为示范段,联合增城古村之友协会进行活化。

“古驿道活化是对周边建筑物的活化,关键还是要选对人,才能通过历史建筑的活化,再对整条古驿道活化。”武文溥说。协会以公益的形式,协助手工艺人们租房子,规划好物质空间和业态功能,再帮他们做宣传、做活动、写文案推介,有盈利后再返还协会几个点,支持协会可持续运作。

由于省政府要求叠加国家、省、市多项政策和资金,向古驿道沿线村庄倾斜,带动古驿道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三师”志愿者的武文溥认为可以结合省里的政策获得资金支持。

目前,众创空间已引入榄雕、传统服饰、花艺、乡村美学传播四个项目落户古驿道。

刘燕玲原本在增城区新塘镇一栋写字楼里经营着一家旗袍店,现在她租下了榄人榄园旁边的一栋老房子,准备把旗袍店搬到夏街村,还想做一个纺、染、织、绣文化展览馆,将来作为增城土布复兴公共展示空间,亲子研学基地,还可以定期开展公益培训。

“我很喜欢传统手工艺,加入增城古村之友这个团队后,觉得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旗袍店跟古村的文化氛围更相配,希望通过这些传统手工艺,可以让老房子灵动起来,赋予老房子新的生命。”刘燕玲说。

增城土生土长手绘艺术家吴林东的乡村美学传播工作室也即将开业。吴林东认为,众创空间的每个项目都是相互配合,比如传统服饰要搞活动,花艺可以过来帮忙布置现场;榄雕搞活动,也可以有传统服装来配合等。“大家一起玩。通过这种方式,宣传当中才有爆点,变成一个良性发展。”

过去半年中,众创空间也通过“三师”志愿者古驿道骑行、小学生与家长学习花艺等各种活动,宣传古驿道、古村活化的理念,“我们希望做出示范点,可以有更多村民把房子租出来。也吸引更多手工艺人过来做创客,投资老房子改造。”武文溥期望。

期望做出示范吸引大公司来运营、村民参与

文化遗产活化与运营一直是全国性的难题,武文溥设想:“古村之友引入创客只是一部分,我们可以做一个示范点,希望有大公司进来运营,国有企业和村组成股份公司,可以由公司向村民租房子,前三年保底租金,后面赚取利润后可以给村民一些分红,村民的参与感也会高一些。到时我们协会就可以退出,或协助公司来运营管理。”

在武文溥看来:“要把经营权统一整合过来,传统手工艺是核心的吸引点,宁愿租金少一点,也要把当地有文化特色的东西留下来。肯定要处理这个关系,如果因为租金贵把有文化特色的东西赶走了,失去了导游功能,性质完全变了。”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认为:“夏街村非常大,古驿道非常长,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民间力量引入非遗、传统手工艺来活化,我比较认可,要先守住这点星星之火,先活起来。”她期望:“这个村的原真性非常好,希望先挖掘好。带动起来后,资本进来后,村民能回到村里就业,感受到古村的情怀后,也回到这里住。”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