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让每个来这里的老外,都能找到自己与广州的联系”(2)
日期:[2017-11-29]  版次:[A17]   版名:[Hi广州]   字体:【

人物

这里曾有全球贸易市场最早期的模样

一个美国人,为啥要跑到广州上历史课?

为什么要从美国来到广州追寻历史?肖恩说,他曾在书里面读到过关于广州的资料,“广州在英文世界里的历史资料中非常有知名度,很多国家的人曾在清朝就来到过这里,以经商或生活的方式留下过自己的痕迹。”

肖恩透露,他在大学里修读历史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所以习惯于从商业和钱的角度去追溯历史的脉络走向。他甚至认为,清代的广州是全球贸易的起点。

“不同国家的人来到同一个地方,贩卖各自国家富余的货品,再用所得的金钱交换回自己国家短缺的货品,这里曾有全球交易市场最早期的模样。早在18世纪,广州就是一个国际级的自由贸易市场,广州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国际市场行为的地方。”他直觉这里是个有故事的城市,所以背着包就来了。

在广州居留四年的前两年,肖恩忙于寻找各种工作来应对房租和生活开销,等到生活稳定宽裕一点以后,就开始设计和筹备“领结历史”的内容。这个工作坊既是他的一项海外创业,也是他为日后在历史教学方向的博士论文收集数据和案例的田野调查途径。目前,他在一家幼儿园里任兼职老师,其他的时间则忙于研读广州历史,为课堂做准备。

肖恩说,他参加过许多高校、民间和有关部门为老外举办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但是作为老师的他敏感地发现,在本地历史这方面,外国人的兴趣点跟本地人也许是不一样的。

“游客看别国文化,最关心的不是整个宏大的历史脉络,而是跟自己的民族、跟自己所知的知识背景有关的那一部分,从普通个人的生活开始,如何看待历史、看待城市和时空坐标里的自己。比如说我是个美国人,我不停在广州的历史资料里找关于美国的部分,清朝时候,美国人已经来到这里,他们是谁,他们说了什么,他们怎么去经商和生活,最后有没有回到家乡或者埋葬在这里。”肖恩说。

因此,他希望他的工作坊跟现在大部分给游客的旅游建议不一样,“我花了两年时间准备的旅游线路,是为了让每个来这里的老外都能找到自己与广州的联系。”

学生有话说

A

印度药学博士: 广州历史里有我们民族的足迹 感到亲切和鼓舞

托尼(Tony)是一名来自印度的药学博士,在某世界500强药企设在广州萝岗的研发中心工作,周六一大早,他就带着自己的中国太太从萝岗赶到西关来参加肖恩的工作坊。由于路途遥远,两人连早饭都来不及在家吃,只在路边小店买了点面包和饮料充饥。托尼开玩笑对新快报记者说,“虽然我住的地方远得快不算是广州了,但是我很想了解广州。”

托尼说,自己对广州的城市生活参与不多,平时大多数时候宅家做饭,看看电影,周末跟太太一起到住处附近的商场采购生活用品,在广州生活了两年多,跟这个城市还是感觉不熟。因此,他希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真正走近广州,认识更多,“参观完这座博物馆,我很高兴看到广州的历史里面也有印度人的足迹,顿时感到亲切和鼓舞。几个世纪前,我的国家就有人远渡重洋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跟我现在的境况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理工男,托尼特别喜欢图表,也比较擅长归纳总结资料。他在地图前用手比划着从广州开往印度的航线,告诉记者他的发现:“船舶从澳门进入珠江,办证、雇佣买办,经过虎门检查验证之后到黄埔停泊,清朝官府派出的人在黄埔港口等候前来的货船,远洋大船没办法靠近,只能在这个地方停下来,雇佣本地人开小船来把人和货物接载到码头,采购结束以后又把货物从十三行运到黄埔装船。通商以后,买办、卫兵、商贩、渔民等提供各种服务的人群,就在周边得到了赚钱的机会,有更多获取收入的途径,很快产生了人流的聚集,外国人也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区。”

他指着橱窗里一艘18世纪货船模型,找到自己家乡特有的图案。他在清代广州地图上指认出许多已经毁于战火和岁月的地点、码头和领事馆位置、纺织品钟表茶叶产业区等,吸引了其他参观者跟随旁听,“领事馆、家族图标、用具等,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民族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

B

加拿大艺术教师: 广州跟世界的关系从贸易开始 却因传播文艺享有高知名度

从加拿大来广州会友的萨曼莎(Samantha)与闺蜜同来,在大学教艺术的她所知道的十三行,则有更文艺的一面。十三行博物馆的外销瓷展柜是她最喜欢的部分,她把每一件中意的藏品和说明都拍下来,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

“这些瓷器和图案我并不感到陌生,虽然肖恩和托尼都认为,广州和世界的关系看起来是从贸易开始的,但这个城市逐渐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窗口。有人来经商和生活,就会吸引学者来做研究,学习这里的文化和文字,然后把成果带回到欧美。这就促进了中国的哲学、语言文字、中医药和工艺美术等的传播,也许这就是广州在英文世界里享有高知名度的原因。”

她认为,中国文明是全世界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许多外国的文艺爱好者、历史爱好者都非常希望能够认识中国文化中深度、独特的一面,而广州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他们作为外国人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虽然互联网和交通更加先进,生活更加便利,但一种文化想要跟另一种文化去交流、碰撞和共融的心态,跟几个世纪前的先辈是一样的。

体验式的穿越学习 化身为前人领略当时的生活

肖恩的历史课这样上:

参观完博物馆以后,肖恩领着学员们转战西关某咖啡馆,在桌椅、投影仪、教具还有零食饮料的环绕下,重现他最熟悉的欧美大学课堂环境。

肖恩拿出事先从网上下载好的多张资料图片,图片描绘着清代广州港口附近的生活场景,有的是人声鼎沸的洋行街,有的是马车和工人进进出出的批发市场,有的是在码头边休息边等待来船卸货的工人……

他要求学员们回忆刚刚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和资料,然后在图片里找到它们的位置,在脑海中还原当时的真实生活场景。

比如,“刚刚在博物馆看到的木质茶叶箱子,会出现在这张历史图片的哪里呢?是这条街的商店门口还是马车上?还有这个挑着扁担的赤脚工人应该在哪里出没?是商店柜台里面,还是码头边?”

找到挑夫以后,肖恩还鼓励大家畅想,这个挑夫是怎样的一个生活状态?“快乐还是愁苦,轻松还是疲劳?平时工作是怎样的,在哪里干活?工余有什么娱乐?每天眼睛里会看到什么人和风景……”

在他的语言带动下,学员们仿佛自己“穿越”到清代,领略了一番别样的生活:化身为那个年轻的挑夫,每天赤着脚挑着货物从码头走到十三行街,一路上跟仓库的主管、店铺旁玩耍的小孩和挑夫的头子说话,眼睛里既看到穷苦的同伴,也看到洋行内外的富丽繁华,一件件珍贵瓷器,一箱箱茶叶和毛皮。

穿越体验结束后,同学们被随机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三到四人,获得肖恩事先分配好的一份资料。这些文字图片和实物被刻意分散,大家的任务就是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顺序,以组成合乎逻辑的历史故事。

印度药学博士托尼和太太所在的一组,分配到的是有关茶叶贸易的资料,包括一份打印好的进出口贸易账单、茶叶店门面图片、茶商的徽记、装茶叶的箱子、种植和炒制茶叶的生活画像等数十样,还有一只肖恩在西关地摊上淘的仿古茶叶桶、牛皮纸包裹的茶砖。

外国学员们捧着茶砖又摸又闻,用搜图引擎搜索茶商徽记的含义,有人试图说服其他人这只漂亮的木箱子是老板娘用来装贵重首饰的,还有人试图拼凑出制茶的整个工序图。对老外来说,一节课学懂广州历史当然不太现实,但是肖恩鼓励大家大胆地“体验式学习”,把自己当做古代人来思考。不管大家有什么样的奇怪发现,都可以跟其他人交流分享。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