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重塑出租车健康业态,加码监管不能放松
日期:[2017-11-30]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周山

据本埠媒体报道,近日,广州的士推出“可投诉二维码”服务,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当前车辆及司机信息,还可以进行服务评价、投诉建议及预估乘车费用。不过,记者体验发现,部分的士二维码信息残缺,部分二维码扫描不出车辆信息,还有市民表示遭遇拒载没有机会扫码投诉。

无论是记者亲历还是市民体验,在上下班高峰期,打车都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遭到拒载时,司机往往锁着车门隔着车窗问目的地,然后以不顺路或要交班为由离开。这种情形之下,扫码投诉可能并不现实。同时,记者还发现扫描不到司机信息、二维码贴在挡风玻璃后排乘客无法扫描等问题。可见,数据库的二维码化有待完成,规范化贴码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实际上,二维码投诉只是创新了监督渠道,并不会一劳永逸解决出租车拒载议价问题。诸如网络不畅、二维码模糊或缺失导致的无法扫码问题,并不少见。所以,乘客需要被清晰告知其他官方渠道,才能真正对司机进行监督,比如上公众号留言或者打12345投诉等。

从深层次来说,要重整的士行业的健康秩序,塑造为市民诚信服务的形象,一方面要靠出租车企业对车队和司机的严格管束,实施严明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还是要给予广大市民和消费者更加便捷、无障碍而且一步到位的投诉维权途径。

现实中,市民往往都是因为权益已经明显受损才会去投诉,而面对“问完目的地就跑”的司机,也未必真会花时间去记录证据和投诉。尤其外地游客、老人等群体就更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去较真。至于一般乘客,基于成本考量,恐怕也不愿过度耗费精力面向监管部门提供更多证据,最后违规司机往往容易因为证据不足而逃避监管。所以,投诉的便利与否、监管的链条长短与否、监督的力度强弱与否,都影响着消费者的监督热情。

同时,任何新的手段都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每一次在新政策、新做法推出之后,都应该有专人或者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加以验证。比如此前推行的“出租车安装摄像头”,现在进展、收效如何,能否起到取证和约束司机的效果?这些都要阶段性评估检讨,不能有始无终。

有关部门需要保持监督张力,及时发现未知漏洞、洞察司机规避监管的苗头。否则,不断出台新措施,都可能在现实操作中被消解。要服务广州这一座大都市,同时对外显示优良的营商环境,管理部门务必持之以恒加码,对违规行为杀一儆百,保持零容忍,这些都是在创新监管手段之外更需要着力的部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