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些古人的佩饰,你看懂了吗?
日期:[2017-12-03]  版次:[A21]   版名:[收藏周刊·器物]   字体:【












佩饰是古代衣着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佩饰除了具有主要的美化功能外,在远古至夏商周时期,一些特殊的器类尚具有宗教意识、权礼观念上的特别意义。佩饰的质料通常有介壳、骨角、石、玉、陶、金属等多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各种形态、材质的佩饰,我们可以研究其背后所在的文化背景等。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龙纹铜衡饰

●商

河南省安阳大司空村出土。商、西周时期车衡上常见装饰物,有不同形状。此衡饰为圆角长等腰三角形,正面为两条相对的龙纹,龙头有角,圆目,张口卷唇,卷尾,身下有似鳍状足。这种体似鳄鱼的龙纹,习惯上被称作夔龙纹,是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龙纹。

蛙蛇形铜马饰

●战国 东胡

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出土。这件马饰上的蛙体肥胖,双目突起,前足踞地,后足衔于互相纠结的双蛇之口,造型生动。东胡是战国时期生活在今辽宁省西部辽河上游地区的一支游牧族。他们逐水草而居,长于骑射,与燕、赵地区有经济联系,亦不时对燕、赵地区进行侵扰。这件马饰反映了东胡游牧生活的特点。

错金银龙凤纹车饰

●战国 魏

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衡末饰,分别冒于车衡的两端。器身呈圆筒状,末端有当。器通体以金银错工艺,嵌龙、凤纹,极为精细。

透雕双驼纹铜带饰

●西汉

宁夏同心倒墩子出土。此牌饰透雕两头仿佛正在啃食牧草的骆驼,驼头上方饰两个兽头。

牌饰在内蒙古察右后旗二兰虎沟、辽宁西丰西岔沟和陕西长安客省庄等地墓葬中都曾发现过,是皮带上的重要装饰。一般讲,浮雕牌饰是利用背面的纽固定在皮带上,而透雕牌饰则是利用透孔穿皮条加以固定。出土此牌饰的同心县为西汉时期安置匈奴降人的安定郡属国都尉的治所三水县所在地,倒墩子墓地正在属国都尉管辖的范围。从墓葬的形制、墓中出土的大量牌饰以及随葬的牛、羊的头和蹄,可以断定这批墓葬的主人就是匈奴人。匈奴人身束革带,革带两端不便直接缚结,故在其上装有装饰带具。此类带饰的图案多动物形态,正富有北方草原游牧生活所赋予的艺术特点。

骑士青铜带钩

●西汉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二兰虎沟出土。汉代匈奴族的带钩制作很发达,而且形式多样,其形制和装饰图像往往反映出草原上游牧生活和习俗的特点。骑马铜带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群猴环边铜饰

●西汉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此铜饰的中间原应嵌有一宝石扣,周围还镶有小圆点绿松石。铜饰边沿铸出互相缠绕的猴子20只,其用途类似“护身镜”,使用时佩带在腹部腰带之下。

鎏金神兽青铜牌饰

●西汉

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出土。此牌饰正面铸出一形如飞马的神兽,神兽吻部有弯角上翘,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双翼伸展,作奔腾飞翔状。《魏书·序记》云:拓跋鲜卑从今天大兴安岭北部即所谓大鲜卑山南迁时,“山高谷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据研究,牌饰上的神兽正是按照这一神话传说设计的,对研究汉代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马形铜饰

●西汉

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马是北方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牧畜,在其狩猎和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他们装饰艺术中最喜爱的纹样。这件铜饰作卧马状,为东胡族遗物。

三人一牛铜扣饰

●西汉

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一牛作站立状,一人以绳缚牛颈,二人双手抓住牛尾。这三人服饰相同,均梳银锭式高髻,戴耳环,着对襟衣,束腰,跣足。对照石寨山和李家山出土的其他遗物,三人当属滇族。

青铜腕饰

●汉

吉林榆树老河深出土。此腕饰每节呈圆环状,中间有一开口,外壁中部有一周凸棱,内壁相应处内凹,由细到粗相套合。

榆树老河深墓群出土了很多银质和青铜质腕饰,它们是取自中原地区的材料再经当地民族自己加工铸锻而成,反映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这类器物只发现于女性墓中,有的腕饰内尚留有皮革和纺织品残迹,很可能是当地妇女所特有的一种装饰物。

鸟纹青铜牌饰

●北朝 北魏

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牌饰采用透雕技法,以变形鸟纹为主题纹饰,具有典型的鲜卑特色,应该是北魏早期制品。

动物纹牌饰是具有典型草原文化特征的装饰品,其样式各异,有浮雕,有透雕;动物种类有马、牛、羊、鹿、虎、豹、狼、驴、鹰、鸟等。动物纹牌饰广泛出现在东胡、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中,这些遗存上起春秋晚期,下迄北朝,时间跨度很大。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原本生活于大兴安岭北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地带。从东汉初年开始,由于匈奴衰落,拓跋鲜卑逐渐迁移至内蒙古草原阴山以南地带,并深受当地草原文化的影响,动物纹牌饰也开始出现于拓跋鲜卑的文化遗存中,并延续了近两个世纪。这件北魏铜牌的主人曾任内地的河内郡太守,死后返葬故地。

(本版文图来自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