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见解
日期:[2017-12-03]  版次:[A23]   版名:[收藏周刊·微言]   字体:【

清朝前期书法衰落(王铎还是明朝旧人),主要原因在于清代统治阶级借以笼络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格外严密,一般知识分子从小就学习“馆阁体”小楷,注意端正匀净,不许有破体俗体,过分拘谨的结果,失去了艺术意味。好比妇女缠小脚,后来即使放大,也成了病态。清朝前期书家如姜宸英、张照、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他们的成就,远远不及明朝人。这倒不是“碑学代兴”的关系。

书法上的所谓碑学,应该包括秦篆汉隶在内。世推邓石如为碑学第一家,他的成就,主要是篆、隶,楷书犹在其次。清朝一代书法名家,前期数王铎,中期推伊秉绶、邓石如,晚期有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中晚期书家都是得力于碑学或参法碑学的,他们在我国的书法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篆隶与榜书,还超过元、明两代。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书法艺术,不能厚古薄今。

——沙孟海

作为当代硕果仅存的国学大师,饶老(宗颐)的书画(下小图)是学者文人遣兴之作,其书明显优于画,古拙雅趣扑面而来。读饶先生书画品的是学养与器识,在此,书画也瞬间变为小道,目之所见,是一个没有火气的德高望重者的博大与庄严。

再次回味离我们最近的这些艺术大家,他们从传统正脉和中体西用的实践创新中披荆斩棘,从深层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中激荡起中国美术史一脉相承的弘道精神……身处当今浮躁的艺术市场,当代艺术家该如何承上启下?新时代的美又该如何彰显?对镜前贤,这将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的命题。——王绍军

书法创作中的灵感,与诗词有类似。可是人们谈到书法,津津乐道的常是师承某家某派。照一种传统观念,学得某家某派才算获得真谛。可是历史上的犬家,学古人常常只取一端,融合各家才是真正的创造。融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是水乳交融,其中必有我在。西方美学家认为学习继承所“刮”去的远多于“取”得的。只此一端,学诗与学书法也该有共同点吧!

我从五岁入小学拿毛笔开始,便爱好书法,但是时常中断,尤其是不大喜欢临帖,更确切地说,不是没有临,而是临得不像,如说学古人要“打进去”,那我确实做得不够。我至今说不透执笔方法,小时候曾有人教,但除了苏东坡说的“要使虚而宽”之外,别的记不住。回观早期作品,我能做到写自己所想,可能出现佳趣,也有时不知所云。我可能有一点长处,对自己真爱的经典,会反复揣摩,感染气息,默念其中的某个字,某一笔法,当创作时,不期而然地从笔底流出。

——沈鹏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