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美基层民政人 用儿女心服务军休所的老干部
日期:[2017-12-06]  版次:[A11]   版名:[城事]   字体:【
■政工部袁虹。

■保健部王树芬。

有这样一群军人,他们为国家战斗奉献了半生,从部队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国家把他们安置在了广州。

组建于1988年6月的广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以下简称“军休所”),隶属市民政局,负责为这些异地接收安置进广州市的军休干部提供服务管理。随着身份和境遇的变化,他们心中难免有些不适应,没有战友朋友在身边,也比较孤独。用军休所所长赖勇军的话说:“服务需要特别用心。”

这份考卷,广州市军休所交出了漂亮的分数:曾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军休家园”;2012年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此项认证的军休所;2017年7月,获得广东省“五星级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称号……

这样的荣誉数不胜数,秘诀在于有一群“把军休干部当作亲人”的基层工作人员。袁虹和王树芬就是其中的代表。为军休所老干部服务的六七年间,她们获得了数不清的嘉奖肯定,但老人的满意于她们而言胜过了一切。

服务老干部的儿女心

“许老,你看病回来啦?”“是啊。”

见到记者,老人一个劲地夸:“小袁工作做得很好的。”

在军休大院里,袁虹和王树芬见到老干部们,都会热情地问好,宛如亲人朋友。“军休干部常常拉着我的手说,‘你表扬表扬他们,太贴心了’,我们的员工对他们很有感情,军休干部也把他们当作子女。”赖勇军说。

然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

袁虹2012年随军来到军休所,作为政工部的职员,她负责军休干部日常来访的接待、档案查阅管理、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的落实、组织军休干部的文体活动等。

有一天,有位老干部拄着一个拐杖来到了袁虹的办公室。这位老干部是癌症晚期,做了手术,对生活有一些要求,对所里的工作也经常有些意见。这位老干部要袁虹帮忙开一个户籍证明,原来他的子女要在外地买房,需要街道派出所开户籍证明。尽管知道这事其实归管理部处理,但袁虹还是跟老人说,“你把材料放在我这,我问好了再还给你。”

袁虹找到了派出所的电话咨询,提交了书面申请,带上材料,打了个车去派出所办了相关手续。过了两三天,把办好的回执和材料交到了老人手上,当时老人没说什么。过了几天,这位老人特意写了封信给军休所,表扬袁虹。原来老人知道这项工作不是袁虹负责,只是想来咨询,没想到她全部帮他办好了。“这其实就是减少误解的过程,要有儿女心、责任心和细心。”

在跟老干部接触最多的保健部,王树芬更是深有感触。她经常去走访独居和病重的军休干部。军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疗养时,王树芬负责他们的医疗保障工作。

有一回,有个老人在活动中心晕倒了,大小便失禁,弄得很脏。王树芬立马帮她平躺下来,清理干净,又帮她量血压、吸氧、打120急救。之后她还主动去医院看望了老人。在很多人眼里,这位湖南姑娘心善,不计较,爱笑爱说,干起脏活累活从不讨价还价。

开导脾气不好的老干部,连续帮忙买早餐,外出活动老干部鞋子掉了跑两条街买了一双合脚的鞋子,自费买水果去看望生病的老人……这些事对王树芬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尽管费时费力,但是一向热心的王树芬却觉得,“有工作做,为别人付出,就很开心。”

和老教授一起探讨育儿经

袁虹和王树芬的另一层身份是军嫂,这让她们对军人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情。

1993年夏天,王树芬来到原广州军区157医院工作。工作后不久,她遇到了一个战士,他身上的纯朴、正直打动了她,她爱上了这个大兵,也爱上了部队。

作为军人的丈夫工作经常调动,王树芬跟着他搬了很多次家,从城市到偏远的农村,她也吃了很多苦。调到惠州农村时,王树芬的女儿刚出生,她背着女儿买菜做饭,去最近的菜市场也要搭五六站的公交车。如今调回广州,也是聚少离多。

袁虹对此也颇有体会。她记得怀孕那一年,丈夫都不在身边。2009年9月底孩子出生,赶上大阅兵,娃出生一个多月才见到父亲。“回想起来挺心酸的。”但她也深知,军人为国家奉献,自己作为军属,肯定会有牺牲。

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她们也跟军休所的老干部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汲取人生智慧。王树芬帮过的老人经常发微信跟她问好,也有人给她编织手袋,更有阿姨特意烙了烙饼给她吃的。

军休所里有位老科学家许光明,袁虹对他的印象是总在忙忙碌碌,穿着早已洗得发白的军装裤和黄胶鞋。一次偶然的机会,袁虹去到许老家,看到了满屋子的书籍、资料、稿件,被深深震撼了。许老默默无闻地在山沟沟里从事了三十多年的空气动力研究,他经常告诉年轻人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军休所还邀请许老给小孩子们讲课,讲飞机是怎样造出来的,怎么记忆等等。

所里有个退休教授的孙子和袁虹的儿子上同一所幼儿园,她就跟教授讨教育儿经验。老教授跟她说,要让孩子学好语文,“做人做事都是从语文里来的,这些品德的道德从数学里学不到。”

军休干部有了朋友圈

为了适应军休服务的新要求,广州市军休所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管理模式。

目前,军休所服务管理的军休干部有三百多人。军休所利用社会资源,跟优秀的民办养老机构、物业公司、医疗机构、社工组织等社会机构合作,为军休干部提供专业、优质的社会化服务。2015年开始引进社工服务机构,开展了有声有色的长者服务活动。

此外,这些干部大多分散安置在广州市各个区,服务难度大,几百人一起到所里参加活动也不现实。于是军休所借鉴了社区的网格化模式,2017年开始,推进了军休干部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所内外军休干部居住的区域,建立三级服务网格。将军休干部分成不同片区,成立各自的管理委员会和党支部,也有相应的社工组织为军休干部服务。

老人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平常办活动也可以设置自己的活动主题,住得比较近的老人可以结伴去所里参加活动。袁虹、王树芬和同事们跟自己对接的老人都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平常的联系。老人很虚心地向年轻人请教如何使用微信,看屏幕不方便,还可以发语音。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画卷里,没有黄昏的暮霭、没有落日的孤单。”这是袁虹的心声,更是广州市军休所的真实写照。

■采写: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通讯员 印锐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