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代这么重要的凭证,都有什么特殊含义?
日期:[2017-12-17]  版次:[A1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印章,取信之物也。在我国古代早已广而用之。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从古代留下来的这些印章看,不同的印章其含义也大相径庭。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整理

“牢羊司寇”铜印

战国

通高1.5厘米、长1.5厘米、宽1.5厘米

印章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周代。印章盖印后为正体文字,不管是阴文还是阳文的印章,其文字都必须刻成反体的,这一点与印刷的原理十分相似。

郢爰印戳

战国 楚 (前475-前221年)

长1.7厘米、宽1.7厘米

传安徽省寿县出土

“石洛侯印”金印

汉 西汉 (前206 - 8年)

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

传山东省日照市出土。汉官印,龟纽,白文篆书“石洛侯印”四字。《汉官旧仪》卷上:“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煱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煱绶,皆龟钮。”此印当是实用之印,为汉武帝时期官印之标准器。《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年表》“石洛侯,城阳顷王子。元狞元年四月戊寅封,侯刘敬元年。”索隐“石洛侯敢”。年表中说石洛侯名刘敬,索隐中说名刘敢,所记有矛盾。疑是敬、敢字形相近,有误。《汉书·王子侯表》无石洛侯,有原洛侯敢,注“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二十六年,征和三年,坐杀人弃市。”由此可知,《史记》索隐中的“石洛侯敢”,当为《汉书》中的“原洛侯敢”。原洛侯为石洛侯之误。故《史记》索隐记石洛侯敢是正确的。此印印文行笔略带秦篆的圆转之势,结体方中带圆,印文书法精湛,为汉印中之精品。

“齐铁官印”封泥

汉 西汉

残长2.5厘米

中国古代在封缄公文或书信时,在竹简外再加一检(即刻有横向木木槽的木片),用绳索将检捆缚起来,在槽内捺上一块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文称作“封泥”或“泥封”、“艺泥”。“齐铁官印”4字为篆书,是西汉初年齐国经营铁业、自设铁官的印信。

“滇王之印”金印

汉 西汉

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

汉 东汉

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此印为东汉中央政府赠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宜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等封号,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汉代匈奴的主体并没有到达青海,但有一支起源于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在东汉时已越过祁连山和青海东部湟中一带的月氏胡与羌人杂处。此印所称的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冠军将军印”青铜印、

“高城侯印”青铜印、

“怀州刺史印”青铜印

南北朝 北魏

印面均长3.5厘米,宽3厘米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这3方印是北魏人封磨奴的官爵印章。2方印为龟钮,1方印为环钮,印文均为篆书。

勃海封氏是西晋以来的士族。在十六国前燕、南燕、后燕政权皆有人任高职。北魏有封玄之参与司马国璠、温楷谋乱将要被杀,家族受牵连应一同被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准备赦免封玄之一个儿子,封玄之决定保全弟之子封磨奴,封磨奴于是获生。以后封磨奴被赐爵富城子,官至冠军将军、怀州刺史,封磨奴的高城侯爵位为《魏书》未记。

“夔州防御使符”铜印

大顺永昌元年(1644)

通高10.6厘米、长10.3厘米、宽6厘米

李自成大顺政权官印,传1936年山东恩县出土。长方形,椭圆形长柄。印面镌刻阳文篆书“夔州防御使符”六字,周有边栏。印背右刻“夔州防御使符”,左刻“永昌元年肆月 日遣”。印左侧刻有编号:宇字陆佰肆号。李自成于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三月进入北京。《甲申传信录》卷五载“李闯既入,五日……改印日符、券、契、章,凡四等”,此信称符,永昌元年四月造,无疑是在北京颁发的。夔州在四川东部,今奉节县。防御使为当时在各省要地设置的军事长官。《甲申传信录》卷五记有:“刘明英山东恩县人……四月初三日授伪职镌州防御使”。此印在恩县发现,疑即是刘明英遗物。

“和硕醇亲王宝”金印

通高12.2厘米、长11.6厘米、宽11.6厘米,重6800克

龟钮,龙首龟身龙尾,方印,金质。印文为篆体中的“芝英篆”(即笔画的起笔收笔处“开叉”),阳文满汉文“和硕醇亲王宝”。和硕代表爵位等级,此印为道光帝第七子奕譞于同治三年被赐以“加亲王衔”时所铸。其子载沣(摄政王)世袭亲王。载沣子溥仪即宣统皇帝。此印为溥仪弟溥任先生所捐,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印”青铜印

宋 金

长、宽均为7厘米

此印印钮为长方形,上刻“上”字,右侧有阴刻汉字“大定十二年十月”,左侧阴刻汉字“少府监造”。其正面印文为汉字篆体阳文:“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印”。此印为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的官印。大定十二年即公元1172年,是此印的铸造时间。“少府监造”的刻文说明了此印为官府监制。

(本版文图来自国家博物馆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