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明年的U23政策更严格了
日期:[2017-12-23]  版次:[A14]   版名:[体育]   字体:【


中国足协公布U23最新政策,U23出场人数不得少于外援

■如果按照俱乐部给出的出生日期,1996年出生的张修维明年还是U23。但此前张修维因为酒驾接受调查,天津警方给出的出生日期却是在1994年,照此计算,张修维明年将不能使用U23名额。CFP/图

昨天上午,中国足协在武汉的塔子湖足球训练基地召开了职业俱乐部工作会议。会议中,正式公布了2018赛季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相关政策。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对U23球员的使用,足协宣布:2018年的中超中甲比赛中,要确保一名U23球员首发,而且U23球员的出场人次不得少于出场外援人次。尽管没有传说中“90分钟内U23球员必须在场”的规定,但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明年的U23政策更严格了。

■新快报记者 王敌

新政更严格,但还有调整余地

2017赛季中超联赛,U23的整体使用情况明显低于预期。有球队予以遵从执行,比如广州富力与天津权健,对年轻球员的使用非常坚决;也有球队从年头应付到了年尾,比如广州恒大和上海上港,频频早早换下U23。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让年轻球员没能得到有效提高。足协为了加强U23使用的执行力度,只好把U23政策进一步收紧。按照中国足协昨天中午公布的“加强版”U23新政规定,除了一名U23球员强制性首发之外,U23球员的单场使用人次不得低于外援的单场使用人次。2018赛季,中超的外援使用规则仍然是单场3人次,也就是说,明年还想使用单场3外援的话,那么U23球员也要单场上3个。反之,拒绝使用外援的话则只用上一个U23就好。

事实上,中超中甲各俱乐部对2018赛季的U23新规都早有准备。去年5月底,足协便公布了相关的通知,只是最终方案并没有当时传出的“90分钟内U23球员必须在场”。对各俱乐部来说,没有这条“U23必须在场”的规则,新政的适用能灵活许多。

目前看来,现在的U23新政实际上还是给各队留有不小调整余地。既然U23球员上满3人次,就不算违背新政,那么用替补U23换下首发U23,U23球员就已经使用了2人次,最后一个U23名额放在比赛最后阶段登场,合情合理。如果激进一点的话,甚至可以首发3名U23,然后短时间内就用3名外援将U23全部换下。当然,这么做,球队主帅的战术调整空间就几乎没有了,无法应对一些伤病等突发情况。

95后将受益,94级恐成牺牲品

今年,U23身份明确规定为出生于1994年1月1日后的球员。明年,U23身份“顺理成章”地将变成出生于1995年1月1日后的球员。这意味着,1995年以后的球员将在2018赛季得到更多出场机会,生于1994年的球员将正式变成“老将”,甚至很可能成为U23政策的第一批“牺牲品”。

2017赛季,一共有71名U23球员亮相中超赛场,其中1994年出生的球员一共有7人,占比差不多刚好10%。就年龄阶段来看,“94级”并非是2017赛季的中超U23主流,但U23全部打进的32个进球中,“94级”进了13个,占比达40.63%。“94级”球员中,只有郑达伦(权健)、闵俊麟(贵州租借自富力)和钟晋宝(建业)在U23政策的庇佑下坐稳了主力。对这3名2017赛季表现相对出色“94级”来说,明年变成“老将”还不至于一下就丢了位置。

真正有“牺牲品”危险的“94级”是那些靠政策上位的替补球员,比如徐新(恒大)、叶楚贵(富力)、徐骏敏(申花)、崔巍(鲁能)以及今年连出场机会都没捞到的“94级”。随着年龄的增长,24岁的他们,球队地位会变得十分尴尬。

倘若各队仍然坚持使用3外援,那么也就意味着出场球员中必然还会有3名U23,在各队基本都没“天才门将”的情况下,24岁以上的“非门将内援”每轮只能竞争7个出场机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只是“94级”会有压力,各队的大龄替补们都要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的难题。“加强版”的U23新政之下,一些平时耳熟能详的替补都很可能就此消失在中超赛场。

除了加强U23 明年还有什么新思路?

链接

1. 视频助理裁判和底线裁判

从2018赛季开始,中超将全面推行视频助理裁判(VAR),中甲则将使用底线助理裁判(AAR)。

2017赛季,VAR技术已经在中超赛场有过试用。中国足协裁判办公室主任刘虎表示,中国足协的VAR培训工作在今年10月已经启动,目前已进行6期培训。经过近4个月的培训,预计在明年2月,接受过培训的VAR裁判将获得国际足球理事会认证,中超联赛也将正式进入VAR时代。

同时,裁判办计划在2018赛季前,对中甲联赛裁判进行两次专项培训,以保证中甲联赛可以全面使用AAR。

2. 港澳台非归化球员为内援

港澳台球员政策也做出了相应改变,每个俱乐部可以引进一名港澳台非归化球员。

2016年初,中国足协曾出台新政,“港、澳、台”球员自2016年1月1日起不再获得内援身份,而是调整为亚洲外援。不过,本次足协联赛会议对此政策再次做出了修改,每家俱乐部可以引进一名港澳台非归化球员,这名球员将被视为内援,港澳台的归化球员则依然将被视为亚洲外援。

3. 为俄罗斯世界杯休战58天

明年的中超、中甲联赛都将是近年来跨度最长的赛季。中超将在3月2日开幕,直到11月中旬才能收官。

赛季持续长达8个多月,主要是因为明年夏天的俄罗斯世界杯。世界杯年,国际足联要求各国职业联赛都要为世界杯让路,从5月20日到7月15日。这意味着,5月20日中超第11轮结束之后,要到7月18日才打响第12轮。中超为俄罗斯世界杯休战58天。

另外,3月底,是FIFA比赛日,国足在这期间将参加中国杯的比赛,所以中超进行到第3轮后,就将迎来第一个休赛期。

新快评

队名去企业化 是个挑战

■王敌

在足协各种新政出台之时,有一条看似还不用太着急的消息引发了争论,那就是“队名去企业化”。足协表示,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俱乐部名称的中性化和去企业化。

什么是“去企业化”?当下的中国职业联赛,球队名称大多是投资方的名字。以江苏苏宁为例,“苏宁”就是俱乐部投资方的名字。全世界,球队名称如此商业化的足球联赛并不多,除了中超之外,大概只有K联赛比较知名了。在欧洲的主流联赛,根本不存在赞助商挂名的情况,国际米兰并不会因为苏宁入主而称为“米兰苏宁”、拜仁慕尼黑也不会因为安联保险的赞助而改名“慕尼黑安联”。即便是队名最商业化的莱比锡RB,也没有直接叫作“莱比锡红牛”。

之所以欧洲主流球队大多名字中性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外俱乐部大多历史较长,在商业入侵足球领域之前,他们就已经是个非常知名的品牌了。比如曼联,本身就是个极具号召力的名字,俱乐部的门票收入、周边收入、转播权收入和赞助收入已经非常高,倘若因为换了老板而换名字、换队徽,反而会导致号召力和收入下降。

中国职业足球起步较晚,而且当时足球已经大规模商业化,必须有资本的扶持。中国足球限于自身水平,基本没法做到自身盈利,因此球队冠名权就成为了投资俱乐部的重要部分,投资方只能靠球队名字的广告效应勉强获益。

现在,中国足协要求俱乐部“去企业化”,也就意味着“剥夺”了各俱乐部投资方看重的广告效应。2002年,中国足协就曾有过队名中性化的提议,但当时的甲A甲B各俱乐部投资方都纷纷表示,若然如此宁可退出,队名中性化的提议也就搁浅至今。现在,中国足协再次提议队名中性化,而且带有强制意味,可能仍然会是对足球投资者的一次巨大挑战。

广州恒大很可能被迫更名为“广州FC”、“广州联队”,广州富力也不得不去掉“富力”另选他名,比如“广州国际”、“广州竞技”、“广州城队”等等。对这些不只一支球队的城市来说,更名都是个麻烦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