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罗映球的独特性在于 作品兼具艺术和文献的双重价值
日期:[2017-12-31]  版次:[A1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耕前》 1985年 中国美术馆藏

■《能挑重担》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丰收的日子》 1965年 中国美术馆藏


“罗映球故居”日前正式揭牌,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

继今年3月份“椽笔刀耕椽——罗映球版画艺术纪程”大型展览之后,日前又一件有关罗映球与兴宁籍美术家的艺术事件引起关注。“罗映球故居”在梅州兴宁市正式揭牌,同期还举办“罗映球版画奖”颁奖仪式和兴宁籍著名美术家研讨会。罗映球一辈子安居乡村,以教师为业,虽然没有担任过美术界任何重要的领导职务,却创作了上千件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木刻作品,成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七十多年发展历程的见证。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认为:“罗映球是当代美术界一个很难得的案例,他的作品好比中国版画的‘年轮’;他的作品罕见宏大叙事,多为寻常事物,感情真挚、平易近人,为新中国几十年的社会变迁留下了一份原生态记录。”因此,他评价道:“罗映球的独特性正在于其作品兼具艺术和文献的双重价值。”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从版画史的角度,罗映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案例

收藏周刊:据了解,广东已经开始着手“新兴木刻版画博物馆”的筹备工作了,这次对罗映球的个案研究,是否也属于筹备工作之一?

梁江:学术界近年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观点:“谈一百年来的美术史,版画不谈广东便写不下去。”而谈及中国的新兴木刻,兴宁也是一块绕不过去的热土。1931年8月22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期木刻讲习会,这一天也成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开始。从当年留下来的鲁迅先生与学员留影中,13名学员有5名来自兴宁。而并未出现在照片上又得到鲁迅先生赞扬的罗清桢,正是罗映球的老师。因此,从罗映球谈到兴宁版画,乃至兴宁几十年来的美术,对于审视整个广东近现代美术,都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收藏周刊:从近现代版画史的角度,应该怎么评价罗映球先生?

梁江:罗映球是一个很独特的案例。我们以前对他关注不够,他的艺术和创作经历很具有代表性。尤其作为一个植根广东本土的版画家,在他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各个阶段都有很丰富的创作,每个时期的作品都能生动直观地呈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当年王琦先生以中国版画家协会名义给“清桢版画会”十周年写贺词,他写道:“在罗映球同志的指导下,获得了很大的成绩”。确实,罗映球一辈子都待在兴宁,“清桢版画会”有二十多年的工作都是他在推动。他从业余,从基层,从创作实践当中逐步走出来,获得专业界认可和推举,最后更让人发现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非常难能可贵。对罗映球版画与人生意义的探讨,我们以前过多停留在版画本体去解读,这样还是有些局限。其实,他不少作品的意义内涵已经超出了版画乃至超出了艺术本身的范畴。我们若从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语境中解读,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完整、非常真实、非常难得的艺术家个案。他的作品的气息是不可重复的,这是一份没有办法造假的原生态记录。

作品包含很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国际视野

收藏周刊:他的版画作品体现出来的眼界,能否说超出了一般地方艺术家的高度?

梁江:他是受到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直接影响的。他们当时都是直接学习国外的版画大家,实行“拿来主义”,例如珂勒惠支等等。所以,他们的作品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技法上大多是外来的,题材则紧跟时代脉博,有抗战、有民生的,后来长期植根广东乡土取材于周围生活,养鸡、牧牛、田园劳作等农村景致。从开始学外国的手法,到表达真切的感受,反映身边生活,罗映球在每个时段都有很好的作品,朴实真切,蕴含时代气息。他七十年不间断创作的作品,可说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史或者说是社会变迁图像史。这样的作品包含很丰富多样的历史信息,类如《清明上河图》,可以作为历史文献来看。他的独特性,正在于其作品兼具艺术和文献的双重价值。

收藏周刊:从面貌来看,他的作品很完整,也反映出几十年社会变迁,但如果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又该如何评价他呢?

梁江:单纯从版画语言的角度,或许可以列出不少比他更娴熟更好的人。但是,形式语言只是作品的手段或要素,孤立的形式不存在也是说不上意义和价值的,艺术作品的价值需要综合的整体的评判。纯熟的美声唱法用到民歌手身上不一定妥当,一个成功的画家,重要的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创作的表达手法。适用、合用的才是好的,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或者说个人风格这样才会形成。我们不能设想以黄新波式那样浪漫化、符号化、象征性的木刻技法套用到罗映球作品中。罗映球没有经过学院科班式的系统训练,但恰好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他能保留了一种与人不同的个人特色。宛如齐白石没读过美院,这反而是他的幸事。

他把版画创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收藏周刊:据了解,他自创了“遁刻法”,这也是他的个人风格之一?

梁江:这其实是他在很无奈的情况下的一种处理手法。本来木刻版画是应当刻好几套板才套印在一起,每种颜色一个版。由于物质比较匮乏,他只好在一个木板上刻了、印了第一回,第二版又在上面再刻再印,再后是第三个版,我们想把几个版找齐则已不可能,这其实是比较无奈的。但他在困窘境况下,利用有限的物质材料搞创作的土方法,也变成了他的一个创作特色。

收藏周刊:能否说,罗映球另一个更值得尊敬之处是他对艺术的虔诚?

梁江:其实,他把版画艺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之需。他从没出过广东,没得过官职,他是以作品来服人的。他是一个很勤勉很执着的艺术家,生前已有很多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本来也是广东一个有影响的版画家。他晚年作品更偏重表现客家生活、普通民众的田间劳作这一类平常的生活景致,就像真切、不造作的客家山歌,以虔诚之心,热切之情来打动你。

人物介绍

1914年,罗映球生于广东兴宁县的一个小山村,2006年离世。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之一。曾为广东美协理事、梅州文联副主席、清桢版画会会长。

罗映球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客家农民家庭,所受的正规教育最高为兴宁县一中。从小喜爱绘画,青少年时期就用番薯刻图案,在兴宁一中,毕业于国立西湖艺术院的刘汉光任他的美术老师,这是第一个对他产生影响的老师。后又受同乡罗清桢、张慧的影响,走上木刻版画艺术创作之路。从1936年发表于上海《大公报》的木刻处女作《失业者》开始,在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中,罗映球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版画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为丰富的版画家之一。

艺术观点

文学艺术是反映时代脉搏,丰富人民思想、生活的精神食粮。它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有它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一切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生活、为艺术而艺术、荒诞离奇的拙作,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终将被时代洪流所淹没、淘汰。居于这一认识,我在创作中注意深入生活,观察事物,透过周围纷纭复杂的社会现状,捉摸反映生活本质的东西,去从事构思创作。

——罗映球

名家点评

他把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和水印木刻这种形式技法结合起来,可以说做了一个“版画山水”的课题研究,创作了一批大景版画。以往的版画虽然有许多版画家也努力做大作品,但是罗映球先生人到晚年壮心不已,大山大水融入其中。尤其像《嘉应风光》《百牛图》这几幅不仅是大景的版画而且是长卷的版画。所以这些探索也成功为我们中国版画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具有特殊光彩的鸿篇巨制。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