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淮阳“泥泥狗”有动物崇拜“活化石”美誉 专家称:是中国民族文化纲领的缩影
日期:[2018-01-07]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2016年4月8日,郑州,老家河南民间艺术精品展,泥泥狗。CFP供图

■2017年6月8日,郑州轻工业学院,观众在参观泥泥狗作品。CFP供图

■2016年4月8日,郑州,老家河南民间艺术精品展,泥泥狗。CFP供图

淮阳是“三皇五帝”之首伏羲的建都地和陵寝之地,相传伏羲氏头骨即埋葬在淮阳城北三里,史称“太昊陵”,又名“人祖庙”。民间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抟土造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昊陵即会举行隆重的“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庙会至今保留着“履迹舞”“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等遗俗,“泥泥狗”就是伴随着这种宗族祭祀和古朴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有着原始图腾和动物崇拜“活化石”的美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姚碧怡 程小晴

凝聚着原始图腾艺术丰厚的民间记忆

据资料显示,早在6500多年前,淮阳太昊陵一带就有了制做“泥泥狗”的习俗。“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当地人认为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被认为可以医病、消灾,被赋予了神圣化。淮阳“泥泥狗”在人们淳朴虔诚的祭祖崇生的心理下,借由民间艺术家之手出现,是民间群众世代口传心授艺术结晶。

“泥泥狗”造型古朴、粗犷,黑色着底,上面绘有红、黄、青、白的花纹,给人一种浓郁的神秘感,是我们的先民在原始图腾文化作用下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凝聚着原始图腾艺术丰厚的民间记忆。

纹饰色彩艳丽,底色一律为黑色

虽然淮阳“泥泥狗”种类繁多,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其纹饰色彩如何艳丽,其底色却一律为黑色。这种以黑色为底色的工艺品,在长远的传统文化中,也不算个案。如龙山文化的黑陶,楚、汉时代的漆器,也是用黑色做底色,显得古老而深厚;民间刺绣上也用黑色或深色做底,上面绣上色彩斑斓的纹样,色彩明亮而统一。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彭西春撰文认为,华夏民族历来都把黑色作为一种“本色”、“正色”、“神色”、“忠色”和“古色”来看待。中国人把一切神秘的东西都看作神物,所以把许多动物也看作黑色的神物,如四神之中“玄武”等,“玄”便是黑的意思。

在淮阳太昊陵庙会上,有“担花篮”的风俗,参加者身穿黑衫、黑裤、黑鞋,头扎黑头巾,也是以黑色为本色,本色也就是基本色。彭西春认为,淮阳“泥泥狗”正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这种色彩习惯,很自然地便把黑色作为上色,是压倒一切颜色的本色。因此,淮阳“泥泥狗”是中国民族文化纲领的缩影,其色彩正好和传统的“五色观”是一致的。

泥泥狗造型基础以《山海经》为起源

如果说淮阳泥泥狗是以表现原始图腾形象为主要题材的话,那么,其具有强烈主观倾向的奇特造型、随心所欲的夸张组合则成为必然。它与民间的雕刻、年画、剪纸、刺绣等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共同的母体遗传——民族文化精神,因而勃发出一种古朴、凝重、原始、神秘的审美情趣。

据了解,“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以《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装潢系郭新生曾撰文表示,“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是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体现质朴奔放匠心独运的民间审美趣味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

1934年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

彭西春在文章中则称,淮阳泥泥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 ,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就其表层原因来说,主要是它那新异稚拙的造型和那绚丽鲜艳的色彩,以及那种可以吹出的音声各异、音韵跌宕的独特声响。而就其深层原因来说,它的色彩观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通的审美意识,它的色彩、造型、声响等感知特点也都深刻地体现了质朴、奔放而又匠心独运的民间审美趣味和民间文化积淀。

忠犬救主

在满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猎犬曾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猎犬自身具备的优势,使其成为狩猎民族的最好帮手,猎犬忠实可靠、善解人意,从而赢得了满族人的喜爱。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曾被追杀,他所骑乘的两匹骏马大青、二青先后累死,不得已,努尔哈赤躲藏到荒草甸子中。对方四处搜寻不得,便纵火焚烧苇草。在大火逼近的危急时刻,一直跟随他的大黄狗拼死相救,用身体沾满池塘中的泥水反复压湿周围的草地,最终保护努尔哈赤未被烈火烧死,黄狗自己却倒地而亡。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后,宫廷中亦遵循爱犬习俗,在努尔哈赤临朝理政时,他钟爱的猎犬即相伴左右,体现了犬在当时宫廷中的尊贵与重要。

(部分内容参考《远古文化的符号载体——淮阳泥泥狗》《“泥泥狗”的造型与审美特征》《淮阳“泥泥狗”本原文化探析》《论淮阳泥泥狗的审美意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