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石狗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是雷州半岛上一朵艺术奇葩
日期:[2018-01-07]  版次:[A17]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雷州石狗新快报记者 祝贺/摄


■雷州石狗。新快报记者 祝贺/摄

■雷州石狗。新快报记者 祝贺/摄

■中国驯化最早的动物就是狗,图为收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的汉代陶狗。

■漢代臥姿红陶狗 河南博物院

雷州半岛是世界两大著名雷区之一,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之瑰宝,是红土文化群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厚重的民俗信仰和深远的历史价值。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与自然的产物,是狸狗合璧的结合体,又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征。它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灵物”到“守护神”的演变与发展,以及雕刻形制的具象、夸张和狮狗类型的多样性变化,呈现了雷州民俗文化浩瀚漫长的历史。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姚碧义 程小晴

雷州石狗有具象、夸张、狮象类型

据研究显示,雷州石狗雕刻承载着自春秋战国至晚清民国时期雷州半岛民族的变迁、俚僚等民族原初的图腾和佛教与道教文化的精髓。雷州石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内涵丰富、手法复杂多样的特点,其总体艺术风格主要是写意性的。

雷州石狗从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时间约为春秋至秦汉时期,造型大多粗犷古朴,形简神肃,昂首朝天,具有天人感应的图腾特征;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狗造型大多注重结构、线条的表现,强调生殖器的刻画,反映祈求赐福的敦朴民俗;晚期,即明清时期,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形神的完美,刻工精致,纹饰细腻,展示出社会崇尚德福的民风。

雷州石狗造型千姿百态,从造型外貌特征上看,大概可将其分为具象类型、夸张类型、狮象类型等三种类型。此外,雷州石狗还有中国传统动物雕刻所区分的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结合之分。文相石狗大多是斯文端庄地蹲着,武相石狗大多是雄姿威武地站立着,文武相则大多是半站半蹲着呈出击之状。雷州石狗不仅造型千姿百态,神采各异,纹饰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云雷纹、莲花瓣纹、凤尾纹、风火纹等。

“狗”是雷州先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图腾崇拜”是人类早期最普遍的宗教形式之一,人们认定某种自然物象具有超自然的神力,可以保佑本民族的成员。因而,自然中的许多动物和植物都曾被原始民族作为图腾物象崇拜。由于雷州半岛的先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荆棘遍地、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自然环境中,家畜“狗”就成为他们安全的保障。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南蛮列传》中记载了有关“盘瓠”的传说: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记”。“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

《雷祖志》中记载了有关雷祖陈文玉诞降的神奇美丽传说:传说南朝陈代(陈太建年间),一日,猎户陈鉷在他养的九耳异狗带领下到州北的乌仑山打猎,结果,异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翌日,一阵雷电将卵劈开,跑出一个两掌分带有“雷”、“州”两字的男孩,后为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由于他精察吏治,爱抚百姓,稳定雷州,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祀念,尊其为“雷祖”,而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由此二传说可见,“狗”在很久以前已成为雷州先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狗图腾信仰与石敢当风水文化的结合

古代先民还把石头看做是永恒的象征,赋石头予灵性。石敢当是道教常用的辟邪镇灾之物,最早的石敢当见于宋代王象之著《舆地碑目记》,唐大历五年福建莆田县衙附近的石敢当,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等字样。由于明代福建莆田人的大量迁徙,使得雷州本土狗图腾信仰与汉民族石敢当风水文化的结合,渐变衍化成具有辟邪镇灾功能的石狗。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神语”中反映了雷州人民对“灵石”的崇拜,石狗、石牛遍布雷州大地。

雷神“诞降”的故事描述了“犬”是瑞祥之物,每逢初一、十五人们祭祀雷祖也祭祀神犬,此一民俗延续至今。汉民族有关狗能辟邪的记载有很多,如《周记·春官宗伯第三》记载了王室的丧葬是用犬皮盖丧车,以期守护亡灵,求得吉祥。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记载:“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齐梁时期的道教名士陶弘景的《真诰》中描述:“学道山中宜养白鸡白犬,可以辟邪。”又《春秋考异邮》载:“阳气通,故斗运。狗三月而生,阳于主三,故狗各高三尺。”表述了狗属阳物,妖魔鬼怪属阴物,阳定胜阴的观念。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是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陶狗是中国造型艺术史中的一个奇迹

【汉代陶狗】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杨絮飞:

在现在的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器中,样式各异的陶狗占有相当的比重。陶狗的制造与出现,与古代的传统风俗、经济文化、工艺技法密不可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汉代墓葬中,陶俑和陶制动物的出土极为丰富,除猪、鸡等家畜以外,陶狗的出土极为普遍。汉代陶狗在陕西、安徽、四川、山东、河南等地均有出土,其中最集中的地区当属河南南阳。陶狗作为随葬明器,汉代养狗风气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据了解,汉代的陶狗是由专门的制陶作坊烧造而成的。在材料上,主要选用当地的黄黏土或红黏土,经过水洗、沉淀等方法除去杂质,炮制成细泥,尽最大可能提高其自身的可塑性和黏合性,而烧制的陶狗多呈灰色和红色。在制作工艺上,以模制、雕塑为主,兼有模制和手工捏塑相结合。

同时,匠师们在制造陶狗的时候,为了强调它的部位特征,使其形象更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崇尚写实、形神兼备、夸张变形等特点。另外,由于陶狗是用来随葬的,所以它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要为其社会功能服务。守护阴宅的狗,基本功能是保护主人求得神灵庇佑、镇魔辟邪,因此匠师们塑造了立姿、卧姿、蹲坐等各种守护姿态。如1991年在河南省陕州东汉墓出土的东汉绿釉陶狗,长34厘米,高28厘米,宽12厘米。四爪稳踏、身体浑圆、尾卷曲贴于尻,挺胸昂首,双耳半卷,双眼虎视,口半张开。该陶狗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夸张,耳、鼻、口、齿上形似,目光则极力追求神似,以概括简练的手法刻画出狗在瞬间的神态,使其表现得栩栩如生,让人感悟到生命力的迸发和汉代先民独特的艺术创造。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杨絮飞曾撰文写道:陶狗致传神而尽精微所凝合成的艺术遗存,传移模写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形神兼备的效果、雄浑奔放的气势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造型艺术史中的一个奇迹。

(部分内容参考《雷州半岛石狗文化探源》《雷州石狗雕刻的文化特质与造型方法》《东汉绿釉陶狗》《徐州汉代陶狗》《汉代的陶狗与中国古代的养狗风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