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代喝酒”服务:漏洞百出的商业创意
日期:[2018-01-08]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然玉

近日,有代驾软件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二线36个城市。此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感叹,此前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记者从平台方了解到,平台对供需双方并没有约束,具体的价格和补充协议由双方沟通商议。

代驾平台上线“代喝酒”服务,如此商业创意,着实称得上是“脑回路清奇”。据相关企业介绍,该服务旨在“以多种交友策略为形式,打造一个社交入口”。这字里行间,尽是一家O2O公司进军社交领域的满满野心。当然了,至于“代喝酒”服务,公众最关心的尚不是商业层面的谋篇布局,而还是在意它本身的道德合法性以及潜在的安全、法律风险……作为一种从无到有的新式服务,“代喝酒”势必要在争议中,被公共舆论严格审视一番。

在有关平台运营者看来,“代喝酒”服务的背后,有着一套完美的商业逻辑。首先,找代驾的用户天然意味着有“喝酒”需求,理论上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转化为“代喝酒”服务的用户;再者说,鉴于“喝酒”在国人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使用代喝功能后,某人有极大可能与其他人建立深度联系,扩展自身的社交圈”。而略显尴尬的是,这套看似颇能自圆其说的说辞,在旁观者看来却是漏洞百出。

通过“喝酒”来熟络感情、拓展交情,从来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亲力亲为,必须“舍命陪君子”,必须一同“醉过出洋相”、一起“酒后吐真言”。只有亲身经历过酒局的虐与被虐,才能喝出交情、谈成事情。这也许很滑稽,却是必须承认的现实。在替人挡酒都会被鄙视、遭嫌弃的酒桌文化里,实在很难想象雇佣陌生人“代喝酒”会有多大的市场。定位于从酒桌上赚钱的“代喝酒”服务,实质上却为酒桌所不容,这是根本的悖论所在。

关于“代喝酒”服务,平台方的口径是“仅仅充当中介”,对供需双方没有约束、不负责任。但是,若严格比照法律较真起来,这番超脱其外的“免责声明”很可能是无效的。而除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代喝酒”服务的更大风险,其实还是来源于道德层面:都说喝酒伤身,由此牵出的疑问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允许特定个体以自损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报酬;又是不是应该允许,存在这样一个市场为此类“服务”来定价?总有些最基本的权益,是不能拿来被交易的,这理应是正常社会的底线。

噱头十足的“代喝酒”服务,无论其商业逻辑还是道德伦理,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而这,几乎注定了这类服务难以走远。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