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公共场所配备“救命神器”,应成更多城市的自觉
日期:[2018-01-09]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朱昌俊

据报道,2015年起,福州市陆续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救命”功能。但目前全市仅设置了约20台AED,多数公共场所还未配备。而在全国范围,也只有部分城市有过尝试。

AED,中文名称就是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其主要用于猝死患者的急救,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能成倍提高,所以也被称为“救命神器”。近年来,随着公共场所猝死事件的高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机场和地铁站,都有配备AED的尝试。但即便是这些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AED的配置率都还远未达到普及的水平。

据央视报道,中国的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每年有50多万左右,居全球各国之首。其有效救治率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像AED这类具有高效急救作用的设备仪器,在公共场所非常少见。此前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公共场所的AED数量可能只有千台左右。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更是显而易见的。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通过了相关法案,实行了“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规定在美国的公众场所安置AED,要求在十分钟内即可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日本则于2004年开始推广安装,平均每十万人约有234.8台。

大量案例已经充分证明,AED对于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说加大AED的配置需要一定的公共投入,但作为一种有着显著效果的“救命神器”,加大相关的公共投入和配置力度,显然是值得的,这亦是提升公共场所安全系数的应有之义,完全可以将之纳入城市应急预案的保障之中,从投入规模到配置标准等,进行统一规划。

当然,正如专家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及时进行有效急救的公共急救观念。换言之,单纯是加大仪器的配备力度,或许并不太难,难的是让仪器发挥应有的“救命”作用,还须配套急救技能作为支撑。此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即便少数公共场所配备了AED,其使用率也非常低,因为很少有普通民众会使用,可能就连公共场所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此也不怎么熟悉。在这个意义上,公共场所AED的配备,与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应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因此,加大公共场所AED的配备力度,理当成为更多城市的自觉,并以此为契机,强化社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的普及,挽救更多的生命,也提升每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