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到中年,不用总给自己加戏
日期:[2018-01-11]  版次:[A38]   版名:[iLady女人帮·热辣生活·关系]   字体:【

本期专家 骆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治疗师、国际催眠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8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曾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庭提供心理评估服务,黄埔少年宫提供少儿EQ培训服务,在三甲医院心理科从事心理治疗工作。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CFP/图

2017年底及2018年初,有两大事件让人瞩目(当然朋友圈每天都有无数事件让人瞩目,但这两件跟心理的关系较大,所以拎出来说说),一是某工程师被辞退后坠楼,一是最晚出生的一批90后18岁成年,引发了一大拨“18岁晒照回忆风潮”。

这两件事,其实传递出来的都是同样一种气息——“中年危机”的味道,这种气息一时间似乎铺天盖地弥漫在时间空间里,让许多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也随之不安起来。

我们请心理咨询师来给读者们剖析一下关于“中年危机”的一些事一些情,并且希望大家不要太过于沉浸在已经被过度渲染了的所谓“中年失业就没有出路一片愁云惨雾凄惨人生”的境地中,生存本来就是需要争取的,跟你是不是“人过中年”没关系,也不是只有发展中的中国有这样的案例,全世界每天都有人失业,失业的人当中各种年龄层的人都有,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这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不幸的人。

调整心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保持学习的姿态与活力,没有哪份工作是可以让你安逸地养老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要面对的焦虑,不是人到中年就一定一劳永逸,想不明白这一点,“危机”就常伴你左右。

1 “灰色中年”,人人有之

“中年危机”,往往被称为“灰色中年”,通常概念上指过了39岁就容易产生某种“危机感”,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危机感”不分男女,大家都有,很多人一提“中年危机”,就觉得跟女性似乎没啥关系,要有关系也总往更年期那方面联想——我只想说,这么想的各位,图样图森破,不但有,现阶段还越来越提前了呢,都扛不到39、40岁了,恨不得年过30就已开始“中年危机”。

广义上讲,“中年危机”指的是人生到这年龄阶段可能会经历的有关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状况等各种关卡和危机,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导致各方面的压力纷至沓来,所以如今的“中年危机”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先从女性角度说。

到了这个年龄段,女性多半已经为人之母,白天上班,下班带娃,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甚至在此之前从孕期开始,女性便要经历一次“全方位无死角360度”的“脱胎换骨”,生理到心理的巨变,身材从苗条到臃肿再到想尽办法瘦身塑形,女性从一开始就承受了巨大的“失去个人魅力及吸引力”的恐惧,进而演变成某种焦虑,这种焦虑甚至已不局限于婚育女性而已经蔓延到更年轻女性身上,所谓的“全民减肥”就是这种焦虑引发的危机思维的一种变相体现。

加上我们社会的流行价值观之一是,女性的青春是最好的年华,青春一过就开始走下坡,而男性的年龄却是加分的魅力值之一,越老越有味道,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中给女性增加了更多心理压力。

而进入家庭的女性,个人价值感的不足乃至缺失,也同样是“中年危机”焦虑的根源之一。依然是世俗价值观的导向,普遍认为女性就应该“顾家”,应该为家庭付出,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根深蒂固,导致女性一方面可能失去了更多的社会机会,另一方面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又被严重低估甚至被无视,社会竞争力的下降让女性本能地更选择依附男性,而自身的活力、新鲜感和吸引力随之降低,进入一种周而复始的无限“恶循环”。

如果性生活不和谐(女性的性需求随年龄上升而上升,而男性的性能力则在青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会让女性产生更多自我怀疑,觉得对方不喜欢自己了、自身魅力丧失了等等的焦虑,会更容易时常出现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感觉,这些“不安全感”会导致情绪的不稳定甚至乱发脾气,但实质上在情绪暴躁和容易失控的背后,是极度“恐惧”的心理,害怕各种失去。

家庭中的男性倘若不能够理解女性的这些“内心戏”,总认为女性在“无理取闹”,对男方的要求过高,内心深处的“无能无力感”也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导致整个家庭进入一种“中年危机症状的恶循环”,影响家庭的和谐。

2 “夹心饼干”,成色各异

本来,30岁左右是一个人最有活力和魅力的时候,男性有男性的魅力,女性有女性的魅力,然而时代发展过快,现在的30岁竟然成了一个“尴尬期”,要么是面对房价高涨的压力,让人想成为“房奴”都不得,要么是集全家之力搞掂了首期,从此就背负着一枚重重的壳艰难地往上爬。

如果说生活质量的压力是其一,那么个人魅力逐步缺失的压力就紧随其后,上比不了年纪更大的“大叔”、“爷爷”们有范儿,下比不了年纪更小的“鲜肉”有活力,简直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新一代“夹心饼干”,难怪“内心戏”无比之丰富,脑补画面能力超强,都是被逼的。

越是这样,越不服气,越想能证明自己,就越是活得“用力”,于是也就越焦虑,越有越来越浓的“危机感”。

经济(经济基础或事业基础),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该工程师之所以在被公司辞退后坠楼,一方面可以说他是想不开,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没想到”,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辞退,没想到失业这种事竟然也轮到了自己头上,没想到人到中年也还要重新开始,多种“没想到”叠加在一起,瞬间觉得自己怎么能扛起这些压力呀?!一跳了之,求个自我“解脱”。

这种心理并不是独有,危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每个人似乎都被它侵蚀着,老一辈的睿智和发展的机遇让他们赚得了“上岸”的基础,年轻一辈的灵活创新、紧跟科技新思路也能“扎”到天使风险投资的“热钱”。然而恰恰又是这同一拨人,比睿智,可能有,但老一辈赶上的机遇,已经时过境迁;比灵活,可能也有,可年轻一辈玩的新科技又不见得能跟得上、能理解,于是再度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饼干”状。

其实你真的需要认清现实——现如今的就业状态,早已是“变则通,通则达”的了,每个人都可能需要面临不断选择改换工作的内容甚至性质,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至少让自己能摸着点儿新事物的尾巴,不要掉队落伍太多。

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更需要自身保持警醒、活力,充分发挥你的强项——经验,充分避开你的短板,要认清楚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更依赖“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与晶体智力相对应,流体智力随年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并不,晶体智力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随之调整我们的心态和认知,不能仍然停留在以往“依赖晶体智力就容易获取一定成就”的状态里,那已经不成之你的“金钟罩铁布衫”。

外在环境对人的刺激表现在心理层面,就容易产生“一方面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脚步”的焦虑,一方面又“渴望待在以往的稳定状态”里“冬眠”,矛盾的心理导致情绪的起伏跌宕,在犹豫不决中紧张不安,在力不从心时自卑自怨、怅然若失,“中年危机”的提早入侵,也就成为了顺而至之的产物。

而要缓解改善“中年危机”,归根到底核心的问题是解决“自我价值感”的问题,无论男女,调整心态迎头而上这是in道理,切忌自我怜悯、孤芳自赏,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是社会的错,各种失业、失婚等等的事情都不应该临到自己头上——别做梦了!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到:成年期(25周岁至65周岁)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迟滞的矛盾,这意思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状态,在自我接纳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获得不断发展的感受——比如通过不断学习(事物、技能、思考等),获得自我发展感;适当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以获得意义感;通过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经验积累在某一领域成为一定的“专才”,从而提升个人成就感;家庭和谐,从中获得认同感,等等。

我们不能阻止岁月的流逝,但我们能让自己的生命在不同时期开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在不同维度的配合下“永葆青春”。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亲子、情感方面的困惑想听听专家的分析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joyxkb@vip.sina.com。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