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女博士被骗,再证打击电信诈骗无终点
日期:[2018-01-16]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史洪举

据报道,在广州某高校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最近掉入电信诈骗的骗局,5天之内损失85万元。这位入选2017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29岁博士,称自己这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她的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而曾经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她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通过报道可知,该女博士遭遇的不过是已经老掉牙的骗局,即骗子冒充民警声称受害人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要求其将钱转入所谓的“国家账户”。在很多人印象中,博士应该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群体,不该陷入这种低级骗局。但现实证明,在五花八门、随时更新的骗局面前,谁都可能不幸中招。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诈骗这种古老的犯罪搭上了互联网便车,越来越猖獗。从之前需要骗子一一上门欺骗受害人的传统手法到如今只需要群发短信就可以坐收渔利的电信诈骗。其花样翻新程度和覆盖群体广度让人防不胜防,尤其是让那些没有及时融入信息社会,对社会复杂程度了解不深的群体,在很大概率上沦为待宰的羔羊。

值得警惕的是,如今有一种谴责受害者的论调颇为流行,即将上当受骗归责于受害者常识匮乏、贪图便宜、胆小怕事。其实,这种论调的错误在于颠倒了因果关系和无视社会常识。无论是涉世未深的学生还是落伍于时代的老年群体,均有相应的生活习惯和阅历,这些都值得尊重而非歧视。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分工精细化,某行业的常识很可能是其他行业的“天书”。就以女博士受骗一事为例,骗子使用的“法律文书”漏洞百出,稍有常识者都能识破。但敬业到近10年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从没听说过“徐玉玉案”的博士,则毫无防范之力。

可以说,连精英都难逃骗局,再次证明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危害性之大、潜在受害群体之广。相关部门理当编制一张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的精密网络,首先应不厌其烦地普及常识,针对常见的电信诈骗向公众普及职能部门的办事流程和电信诈骗存在的漏洞,要持久深入地进行宣传。最关键的是,必须严格执行电话实名制与银行账户实名制,从根源上切断诈骗信息的传播渠道与诈骗者收取转移资金的路径。

简而言之,徐玉玉的涉世未深和女博士的敬业专注,再次证明打击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在这方面,需要摈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乃至嘲讽受害者缺乏防范知识的错误观点,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技术,补足短板,实施无缝隙监管,对电信诈骗及上下游关联犯罪形成全面围剿,不让这一黑色链条中的任何作恶者逍遥法外,进而保护所有人不再掉入“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的陷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