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修的速度远比不上坏的速度,所以提倡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更重要”
日期:[2018-01-21]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作品修复前后。

■作品修复前后。

■李涛正在进行书画修复的“砑光”环节工作,砑光是用光石碾磨纸张、皮革、布帛等物,使其紧密光亮。

■李涛修复使用的工具。

省博有机文物修复组组长李涛:

曾有行家说,按照目前从事文物艺术品修复行业的人员来算,要修好已知的所有文物艺术品,恐怕得用上数百年时间。但这个假设是在另一个假设的前提下建立的:那就是文物艺术品不会继续损坏。显然,在广东省博物馆有机文物修复组组长李涛看来,他的担忧更有前瞻性,他认为,与其重视修复,不如提倡预防性保护。他说:“我们在不停修复的过程中,因自然或人为原因,有更多作品不停地坏。所以,修的速度远比不上坏的速度。”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张伊蓓

品类包罗万象,分为有机和无机

日前,李涛在办公室接受了收藏周刊记者的采访,他给人印象很亲和,在记者致电准备到达时,他早已在广东省博物馆门前等候,他对待文物艺术品的态度,似乎也能在这样的待客之道略见一二。作为全国第一届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毕业的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他从大学毕业便进入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到现在,已经有11年,而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的人员队伍也从当年的五六人,到现在已有十二人的规模,另外还有几人外聘,队伍壮大的速度也算“翻一番”。

“如果按照一个品类一个人负责保护修复,区区十几个的人员配置也远远不够。”但相比从业队伍的数量,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做好预防性保护。目前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分为有机文物修复组和无机文物修复组两个组别,而品类则包罗万象,“单单纸张类的藏品就包括各类纸上书画、报纸刊物、手稿信笺等等,其他还有诸如骨木牙雕、家具、丝织品、动植物标本、金属、陶瓷、化石……作为综合性的博物馆,基本上能想象到的品类,几乎都有涉及。”

“预防性保护就跟人去体检一样”

因爷爷和叔叔都是画家,在参加高考的时候,李涛便被家人建议了选择装裱专业,现在的他总会用一句话形容文物艺术品修复师,“做修复要胆大心细,胆大如牛、心细如发,还要耐得住寂寞。”而有时候他更喜欢把自己比成“医生”,“预防性保护就跟人去体检一样,体检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书画艺术作品也有寿命,不可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作品拿过来以后,怎么让它保持现在的状态,让它维持更长久,不让病害继续发展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每一件文物艺术品要进入省博库房,首先是消毒杀菌,如果不提前做一些预防性保护处理的话,很多虫子和霉菌便会蔓延到库房的各个角落。

不少人对文物艺术品修复的理解也许还停留在单一的认识中,但李涛形容,也许没有第二个比这个学科更需要跨学科合作的了。他介绍:“文物修复与保护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我们中心就有生物学的博士,也有化学、材料和仪器分析等专家。例如修复青铜器,很多时候很难通过肉眼来判断它的实际状况,拍X光可以了解其内部损伤情况以及锈蚀程度,再用相关专业设备检测器物的主要构成成分,才能对进一步实施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不‘对症下药’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些都需要多学科的人才综合探讨。”

近几年省博将更注重环境监测和控制

为了更好地做好预防性的保护工作,近年广东省博物馆更注重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监测,即监控整个库房、工作室和展厅的温湿度,以保证更好地保存文物。“我们在环境监测方面在全国范围来说,开展得比较早,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而近两年,我们尝试开始做环境控制。通过前期收集的大量环境监测数据,实现实时的环境控制,预防和抑制生物对文物的损害。”

李涛介绍,这方面可能是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个人认为这一点比修复意义更重大。库房有很多东西等待修复。把环境控制好了后,至少保证文物不会进一步自然损坏。”

对话

不关注是谁的作品,只在乎对症下药

收藏周刊:从事修复工作这么久,有没有哪一次修复是让您最满意的?

李涛:可以说,我都很满意。不满意我不可能交货。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我觉得这是职业道德问题。对所有的文物艺术品都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也有很多朋友经常问我,修复中最有名或者最贵的是哪一幅作品,我说,没留意。

如果我去关心它值多少钱,我就不敢下手了。如果医生知道病人是自己的至亲,还敢下手吗?道理一样。所以,我们不关注是谁的作品,我们只在乎对症下药,怎么把它治好。只要我别把药方给开错了就行。

收藏周刊:您觉得目前文物艺术品修复行业中,最迫切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李涛:修复是保护文物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它传承下去。实际上,我们更愿意提倡的是怎么让藏品安全保存防患于未然,更愿意倡导如何提高保护意识,更愿意给收藏者提供一些对文物有益的引导,而不是说是亡羊补牢的意见。

藏品的大致种类

金属类(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金属币、锡器、铅器、珐琅器、搪瓷器);

硅酸盐类(陶器、陶俑、唐三彩、紫砂器、砖瓦、瓷器、玻璃器);

岩石类(石器、碑刻、石雕、石砚、画像石、岩画、玉器、宝石、古生物化石、岩矿标本、彩绘泥塑、壁画);

动植物材料类(纸张、文献、经卷、书法、国画、书籍、拓片、邮票、丝毛棉麻纺织品、织绣、服装、帛书、唐卡、油画、漆器、木器、木雕、竹器、藤器、家具、版画、象牙制品、甲骨制品、角制器、贝壳制品、皮革、皮毛、动物标本、植物标本);

其他品类(黑白照片及胶片及彩色照片及胶片)。

简介

李涛 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有机文物修复组组长、广东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委员、珠海书画装裱研究会名誉顾问。

梁思成与“修旧如旧”

有一次,梁先生在扬州作古建筑维修问题的学术报告。演讲开始,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在场的专家学者无不愕然,不知道他为何说自己“无耻”。这时他补充道:“我自己的牙齿没有了,在美国装上了这副‘义齿’。因为我上了年纪,医生建议用略带点黄色的材质,这样才能与我的年纪相符,外人看不出来我的牙是假的,这就叫做‘修旧如旧’。”

由此可见,梁先生“修旧如旧”的本意是保护、修复以后的物件(义齿)要完整如初,并且尽可能恢复它原本的性能。但是不要把旧物处理得焕然一新,要保留它的历史陈旧感,让人们可以感受到文物的高龄,从而才能给人带来和谐统一的美感和历史沧桑感。

纸质文物的保存

纸质文物以纸张为书写、印刷和绘画的材料,其本体为纤维素类有机质,是昆虫、霉菌和细菌的营养基,这些生物以它们为食,在破坏纸质文物本体的同时,还会代谢或分泌出有色的物质,对纸质的内容造成严重污染。再者,作为有机材质的纸质文物还易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氧气、酸和碱等化学物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纸质文物的寿命,导致其发黄、褪色、机械强度下降,甚至出现粉化等现象。因此,适宜的保存环境对于纸质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