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一带一路”国际职业汉语示范班结业,56名中企外籍职员载歌载舞秀成绩
新快报讯 记者王娟 通讯员刘亚男报道 “对不起,我的中文不太好……”“没关系,我还要跟你当朋友……”昨天,来自首期“一带一路”国际职业汉语示范班的国际学员,用自编自演的情景音乐剧、相声等节目,展示了自己6个月以来学习汉语的成果。
一带一路,汉语铺路。据了解,这是全国首次有针对性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的外籍员工进行职业汉语培训。首期示范班的56名学员分别来自32个国家的中资企业,通过6个月的学习,“零基础”的他们不仅学会了“中国话”,还成为了可用汉语工作的实用人才。班主任刘亚男在结业仪式上透露,首届结业班上,有超过八成的学员成绩为“优秀”。他们回国后,多数能胜任中资企业和商务机构与路桥、高铁等相关职业的管理工作。
使用云平台 教和学都可在“云”上进行
“在开班仅仅两个月的时候,他们已经能用汉语进行基本的日常对话,这让我们都有些意外。”项目总负责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李炜介绍,首期示范班实现了内容设计及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成功地开创了以“沉浸式”教学为特色,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除了课堂训练以外,学员们还有近50%的学习是融入到课外生活中的,如将食堂用餐、娱乐活动等都变成生动的训练课堂,通过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操练和扩展训练,充分掌握并运用所学内容;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指的是课堂教学与课下“云平台”的使用相结合。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首期示范班师生是“云平台”第一批使用者,学员可以在平台上选择课程、预习、复习、提交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文档、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文件)、测试等,任课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课程、上传课件、批改作业、点名、组织讨论等,平台系统会为每一位学员提供智能的学习情况分析,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学员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真正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学习中国功夫书法剪纸 还共度中秋
中文歌曲、相声表演、中国舞蹈……结业仪式上,不少学员上台献艺,赢得阵阵掌声。
李炜介绍,这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设置分不开。他认为,有“中国文化认同”是学好汉语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有益于双语人才做双赢和互利的事情,因此在课堂和课下都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文化体验活动。
课程设置方面,既有中国功夫、书法及剪纸、编织等民间艺术体验课,也有课下组织的学生实地体验中国的茶艺文化,组织共度中秋节等活动,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此外,老师们还注重通过教学关系中的中国“交心式沟通”和相处方式来传递中国的文化基因。因特殊原因中途提前回国的肯尼亚学员李娜,走之前依依不舍,与老师和同学洒泪而别,表示希望有机会还能继续回来学习汉语。她对班主任刘亚男老师说,两个月以来在这里经历的一切,都将是她人生中最棒的记忆,她由此爱上汉语、爱上中国。昨日的结业典礼上,许多同学也都表示,他们同样通过这半年的学习,爱上了汉语、爱上了中国文化、爱上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