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些老街区,让新老广州人都着迷
日期:[2018-01-25]  版次:[A08]   版名:[城事]   字体:【
■广州六榕寺。(VCG)

广州爱群大厦。(VCG)

广州龙骧大街内的历史建筑。

同福西路骑楼街、洪德一巷等4条传统街巷的肌理、风貌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7片完成保护规划编制

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海珠南-长堤、洪德巷、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通过审议

广州共有26片历史文化街区,日前又有4片街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出炉。昨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获悉,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海珠南-长堤、洪德巷、龙骧大街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规划通过广州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18年第一次会议审议。至此,广州共有17片历史文化街区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这4片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越秀、海珠两区,时间上横跨唐至民国,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经济商业发展、文化宗教繁荣等,亦体现其开放包容、敢于创新的精神。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实习生 白瑞 通讯员 穗国规宣 文/图(除署名外)

●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

海丝文化申遗地 见证了蕃商交往

位于越秀区传统中轴线以西,中山六路与六榕路—朝天路交会处,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面积共35.1公顷,其中核心保护16.9公顷。该片区东至解放北路,西至海珠北路、米市路,南至光塔路、惠福西路,北至仓前街、迎宾路。

其中,建于唐初的怀圣寺光塔,在此后的唐宋明清时期,一直作为皇权礼制宗教场所,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并存,形成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在唐宋时期亦兼作出海航行的灯塔。目前,该塔已成为广州海丝申遗的6处文化遗产之一。

同时,该街区亦是唐宋时期广州人民与蕃商交往繁荣发展的见证地。据悉,蕃坊是我国最早的外国人聚居区,唐玄宗于741年在广州城西南濠东岸蕃船码头区(即今日中山六路、光塔路一带)设置“蕃坊”,内设“蕃市”,供侨居蕃商进行贸易活动,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到广州经商、定居。

根据规划,六榕寺花塔、怀圣寺光塔、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这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吊碑井这一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广东迎宾馆碧海楼、净慧楼、六榕楼等8处历史建筑,84处不可移动遗产保护线索,27条传统街巷及骑楼街。值得关注的是,五羊传说、粤语讲古、灰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列为保护对象。

●海珠南-长堤

近代时尚财富集中地,见证了“西风东渐”

“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百年前在广州北岸修筑的一条石堤,如今与海珠南路连成片区,成为广州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西风东渐的重要见证。同样位于越秀区的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以海珠南路为主干,南抵长堤,北至大新路,与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相接。其保护范围面积16.5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5.13公顷。

鼎盛时期的长堤,商铺洋行密布,茶楼戏院林立,同时还设立中央银行等众多官办、商办、外资银行机构,使长堤成为近代广州最繁华时尚、财富最集中的地方。街区内的爱群大厦、长堤大马路,便是广州最重要的商业地标街区。自民国起,城外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引领了广州半个多世纪的消费时尚,是上一代老广重要的文化记忆。

更重要的是,与该街区紧密相关的拆城墙、拓马路、建骑楼、筑新堤等重要历史事件,亦反映了广州城市转型的过程,是这座城市从古代城市向近代商业城市转型的标志性区域,成为“西风东渐”的重要见证地。

根据规划,保护对象除了爱群酒店、东亚酒店、豫章书院、潮州会馆、“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山水地貌、城市、街巷格局。换言之,珠江、江岸变迁与相关水系的历史遗存信息,自珠江至大新路南低北高的地貌形势等,“城-埠-堤-江”即“明清南城-临江城-民国新堤-珠江”的空间格局,一德路以北明清南城内的“商包住”街区格局、居住里坊,一德路以南南北纵向街巷分布肌理、骑楼街等,都将纳入保护范围。

此外,规划还将片区内9处历史建筑,53处不可移动遗产保护线索、19条传统街巷及骑楼街,以及海珠石传说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保护对象。

●洪德巷

清末民初传统民居集聚地,见证广州河南地区宗教发展

竹筒屋、大屋,位于海珠区的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清末民初传统民居。该街区以同福西路为骨架,北侧、西侧临近珠江,东侧毗邻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面积8.23公顷。

街区内洪德巷、宝恕大街一带,保留了大量规格较高的清末民初传统民居,历史上居住者多为买办商人。以竹筒屋、大屋为代表的传统住区格局肌理尚存,风貌完整。与此同时,街区内的基督教洪德堂旧址,坐落在小巷之中,红墙绿瓦的建筑风格极具中国特色,亦是广州河南地区宗教发展的见证。

根据规划,街区的保护对象包括了基督教洪德堂旧址这处不可移动文物、452处不可移动遗产保护线索、1条骑楼街,4条传统街巷以及海天四望地名传说、后乐园民间文学、洲头咀抗英运动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骧大街

“中西风”民国建筑集中地,见证爱国华侨归国创业

作为广州最早的华侨聚居区之一,位于海珠区的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以龙骧大街为骨架,东侧毗邻宝岗大道,北侧毗邻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其保护范围面积为1.46公顷。

清水红砖墙,灰色民国水刷石,房屋低矮整齐、错落有致,是民国时期建起的一片“半山豪宅”。该街区内的建筑多是民族实业家和归国华侨出资建造的,因此红绿砖墙间不乏通廊阳台、罗马门柱、石米批荡、曲尺栏、通廊阳台、铁铸花窗等,充分体现了“民族风”与西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设计特点。而此地也见证了华侨艰苦奋斗的岁月历程与落叶归根的爱国主义情怀。

规划明确,该街区的保护对象包括龙骧大街6号民居这处不可移动文物,宝龙直街10号民居等16处历史建筑,龙骧大街、龙福路等3条民国时期传统街道,周宪绿、司徒炳、司徒旭等爱国华侨、民族实业家相关的名人事迹。

声音

老广眼中的五仙观:廿年前“仙气”不足 如今更接“地气”

传说古时广州灾荒连年,民不聊生。5位身披彩衣的仙人,骑着5只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广州,并将稻穗赠予当地百姓,祝福此后永无灾荒。仙人腾空飞逝,5只羊却化为石头留在越秀山上。

众所周知,这是广州“羊城”之名的由来,却少有人知道五仙观是仙人的降临之地。1995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女,李女士直到小学三年级才听老师讲了这个传说。家住海珠的她,迫不及待让妈妈带着坐车到越秀,一览仙人的降临地。

好不容易穿过一大片居民楼,看第一眼却让李女士有点失望。“我一看,这哪里是仙人降落的地方啊?一点‘仙气’都没有!”她仍记得,初见五仙观,观内断裂的刻字碑文、剥落的墙壁、破旧的外观,都透露出颓败的气息。

直到亚运前夕,广州对五仙观进行了维修,原本位处居民楼间不起眼的它,不仅焕然一新,更在观前开拓出大片空地广场。李女士感慨地对记者说,“没想到历史文物保存得这么好,并且更接地气了。”

新广州人:我为龙骧大街的老房子着迷

2014年,在广州上大学的外乡人罗先生刚毕业,工作后不久便参加了一场单位组织的定向越野赛,地点是海珠区的南华西街一带,邻近龙骧大街。“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比赛题目是什么了,只记得要按要求去找一些地点。”一走进那些旧街巷,罗先生便着了迷。

“第一个感觉便是,我大学四年白待广州了。”罗先生说,大学4年多在越秀、天河活动。第一次走进这些巷子,就像走进迷宫,房子低矮老旧却有人情味,道路狭窄却十分干净,还有区别于沥青路的石板路,处处都透露着老广人家的生活气。“路过龙骧大街的洋楼,当时还不知道那些老房子的历史背景,却感觉很震撼,同时能从这些老房子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此后,罗先生便迷上了广州的这些老街区、老房子。他会专门坐上一个多小时的公交,从天河来到龙骧大街附近到处逛逛,吃地道的烧腊饭。一旦有外地朋友过来广州玩,这里也会成为“最广州”的接待路线。“在一片水泥森林里,这种地方反倒给人一种静谧之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