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尽快落实“柔性引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日期:[2018-01-26]  版次:[A08]   版名:[2018广东两会]   字体:【
■广州代表团的代表们在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省人大代表、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

广东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人大代表热议——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市分别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比如广州出台“红棉计划”“1+4”政策、深圳出台“孔雀计划”等。从全省层面来说,人才的引进培育同样受重视。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纳入人才“优粤卡”制度,并提出支持企业设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柔性引才”。在昨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上,多个代表团聚焦人才引进与培育发展问题,有代表建议,尽快落实“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看成绩】

去年广东安排9亿元实施“珠江人才计划”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具体说来包括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支持企业设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柔性引才”,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高技能人才振兴、南粤工匠培养等计划。

事实上,“珠江人才计划”等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根据《广东省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17年广东共安排9亿元实施“珠江人才计划”。除此之外,安排资金1.64 亿元实施“广东特支计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安排资金1.25 亿元实施“扬帆计划”,面向粤东西北地区12个地级市及下属80个县(市、区)实施“竞争性扶持市县重点人才工程”“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拔尖人才”“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三大帮扶项目。

今年,广东省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的资金投入上,拟安排11.53亿元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和“扬帆计划”;安排1.23亿元支持培养企业家人才和青年人才、奖励成功举荐人才“伯乐”等,支持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

【提问题】

积极引进人才后尚需缩小待遇差

“政府一方面大力引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昨天,在广州团一组分组讨论上,省人大代表、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首先抛出了“人才”问题,她发言直指引才落地之后带来的新问题——如何解决引入人才与原有人才的待遇差异。

“同样级别的专家,如果待遇差别太悬殊,不可避免会造成心理不平衡,应该统筹解决,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她说。

叶丽琳的发言引起了现场其他代表讨论,省人大代表、广州大学人文学校教授哈迎飞透露,从广州大学近年来引才情况来看,确实存在待遇差距大问题。因此,该校探索绩效考核改革,针对在校教师,在引进人才政策之外,启动“广州学者”“广州良师”评选,缩小待遇差,激发教师积极性。

人才既要留得住又要用得好

“今年工作报告提出,要建4个省级实验室,力争申建国家级实验室,支持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领衔来粤建设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实验室。这都离不开人才支持。”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称,现在各地“抢人才”可谓“疯狂”,比如杭州等地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不比广东差。“广东要如何放大自己的优势?人才引进来,留不留得住、用不用得好?这些问题都要思考解决。”对此,夏慧敏提出,除了完善配套政策,还应做系统设计,将本土人才培养和引进相结合。

除了广州团,昨天在深圳、汕头等多个代表团,也有多位代表发言聚焦人才话题,人才如何引进、如何留得住引发代表热议。

【谈建议】

省人大代表嵇世山、吕国林:

引才是引进“大脑”

不必非得本人落户

昨天在深圳代表团分组会议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在发言中指出,目前广东不少地市都出台了“一箩筐”的引进人才计划、政策,但不少计划的条件都比较苛刻。

“很多计划、政策都要求团队的核心人员把劳动关系调到广东来,这阻碍了大量好团队来广东。”嵇世山说,清华大学一名教授想将项目落地广东进行产业化,有关方面却要求其把劳动关系、工资关系、社保关系调来广东,“这是不现实的,他只好放弃”。嵇世山建议,尽快落实“柔性引才”,将人才引进变为人才引进和成果引进并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这一点上,门槛确实可以放低一点。”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技术质量部部长、规划二院院长吕国林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引才主要是引进人才的“大脑”,让其科技成果落地,而不是人才本人一定要在引入地落地。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谢志岿:

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

解决住房问题

先安家,人才才能安心立业,因此住房已成为引才过程中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

在深圳代表团分组会议上,谢志岿代表直言,破解引才住房瓶颈,要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深圳人住房自有率低,买房困难既影响存量人口留在深圳,也影响增量人口来深圳。”

谢志岿进一步指出,城际轨道是最快的交通方式,一方面运行时速要达到250公里左右,另一方面是地铁化运行,这样才能满足通勤需求。“目前很多城际轨道是高铁模式,包括厦深铁路,要么买不到票,要么进出场站的时间非常长,不能满足通勤需求。”他表示,根据调查, 深圳人在惠州、东莞、中山买房至少100万套,80%用于居住,长时间开车上下班不可行,因此现在这些房子多是空置。

“如果开通时速250公里左右的城际轨道交通工具,从深圳出发,40分钟就能到深汕合作区,这样人才住房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说。

■统筹:新快报记者 黄婷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婷 沈逸云 吴晓娴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