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控诉”父母之后,也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日期:[2018-01-30]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来论

■刘孙恒

据报道,今年34岁的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多年前与父母彻底决裂,他切断了与父母的所有联系。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且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在“控诉”其父母对他的“掌控”的同时,也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总结起来,王猛对父母的“控诉”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上,父母对自己的管制太严,“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从来不尊重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二是生活上,当自己陷入窘境的时候,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保护”自己,反而时常强调要自己学会忍让和接受。

不难发现,对于很多人来说,想必都能从王猛的“控诉”中感受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虽然像王猛的父母那般对自己孩子的控制如此之严的只是少数,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不注意尺度和边界,反而时刻彰显传统语境下的父母权威,视孩子为实现自身意志的工具,以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沟通,缺乏平等的对话,现实中却不在少数。

正因如此,不仅王猛的父母需要好好的深思,应该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和儿子交流,其他为人父母者,也应该从王猛的“控诉”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爱的边界,否则,所有的爱都容易变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不过,对于王猛而言,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在“控诉”父母之后,还要学会和自己和解。从王猛对父母的“控诉”中同样不难发现,哪怕如今王猛已经34岁,一谈起过往,更多的是一些伤心和不幸的记忆,言辞中尽是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似乎所有的爱都是伤害,似乎所有的保护都是控制,甚至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即在王猛的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敌人。若非如此,实在不能理解,早在12年前,王猛就开始决定和父母决裂。

那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念当然不对,但在一般情况下,将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保护贬低得一无是处,显然也很难说得过去。当事人需要明白,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性格缺点,的确与父母早前教育的欠妥不无关系,但通过后天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多少还是能够改善一些的。

其实,值得包括王猛在内的所有年轻人深思的是,如果有一天自己有了子女,该如何扮演父亲这个角色?又该如何避免那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的成长经历,不再在自己子女的身上重演?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