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年画是春节时的必需品
日期:[2018-02-1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观众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上参观。(资料图片)

■麒麟送子 山西临汾年画

■中国传统年画《桃符换(焕)彩》。描述的是过去市民新春过年的喜庆景象。

■中国传统年画《一团和气》


在从前的日子里,当农人们、手工业的工人们或城市里的小商人们,到了旧历年尾,农事空闲了,工作已经停顿了,或买卖稍稍有些赢利,他们便赴市集上置办些过年的东西,穿的或吃的。在那些市集上也陈列了不少花花绿绿,足够诱引起人民的爱好艺术的心,足够诱惑他们去购买。他们在那些年画前面欣赏着,徘徊审视着。他们再三地考虑着,正如在一个绘画展览会上一样。如果囊有余钱,或节省下别的钱来,便选择几幅他自己所喜爱的,或他家里的老老少少所喜爱的年画,买了带回来。这样的艺术品,带回家后,常常引起了全家妇孺老人们的欢呼,拥挤在一块,欣赏着,批评着,家庭里顿时现出无限的生气与喜悦。那一年也过得十分的愉快、幸福。

郑振铎先生的这段话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普通民众的年画情结。在民众的传统观念里,年画是春节时的必需品,“过春节不贴年画不像个年节样子”,甚至“豁着少吃二斤肉也要贴画,贴上显得有年节气,进门瞅上去舒坦,还能学到不少讲(头)”。

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对于农耕时代的古人,岁月的转换在他们的生命中比现在更加清晰被感知。每逢年的来临,心中油然生发的是对未知的新的一年幸福的企盼,以及对灾难与不幸的回避和拒绝。所以避邪与祈福是最基本的年心理。祈福的愿望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变得汪洋恣肆。

北方年画如杨家埠与武强之粗犷豪放,南方年画如桃花坞与佛山之细腻柔媚,是一望而知的。往细处瞧,单是北方各个产地的画风也相去甚远。比如山东杨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强置身于林莽与乡野之间,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农民的气质最为醇厚;河南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雕版历史可上溯两宋,至今带着中古时代的典雅与大气;天津杨柳青地处京畿,为了顺应都市大户人家的审美要求,崇尚精雅与华美。

所有这些在文化和艺术高度上“几近云天,灿烂迷人”的民间艺术作品,被我们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其中也凝聚着几代民艺调查者和守护者的心血。即将到来的新春,我们也借这些作品,传达出祝福大家平安喜悦、幸福和美的心愿。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